摘要:2025年10月27日,埃隆·马斯克旗下xAI公司低调推出AI驱动的在线百科全书Grokipedia,直接将目标对准维基百科,这款新平台刚露面就引发科技圈热议,既带着突破性尝试的光环,也被曝出不少棘手问题。
2025年10月27日,埃隆·马斯克旗下xAI公司低调推出AI驱动的在线百科全书Grokipedia,直接将目标对准维基百科,这款新平台刚露面就引发科技圈热议,既带着突破性尝试的光环,也被曝出不少棘手问题。
从核心定位来看,Grokipedia明确要做维基百科的替代品,宣称能提供“更少偏见、更中立”的知识内容,长远目标是成为AI系统的“底层真相源”。它背后依托Grok系列大模型(比如Grok 3)生成条目内容,还会通过AI实时校验和多源信息分析来优化内容,每条信息旁都会标注“Fact-checked by Grok hours ago”,让用户看到内容的校验时间。
不过目前上线的Grokipedia还处于v0.1测试版阶段,首页设计极为简洁,只保留了一个搜索框,没有多余功能。从规模上看,它当前收录约88.5万篇文章,而英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量早已超过800万条,差距明显,且Grokipedia暂时没有任何图片资源,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技术模式上,它采用“AI预审+社区复核”的混合机制,和维基百科的用户直接编辑不同,现在用户还不能直接修改条目,只能提交修改建议,等待平台处理。
在差异化功能上,Grokipedia有两个亮点。一个是“Preserved Versions”功能,能保存维基百科中被删除的编辑版本,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多视角内容;另一个是实时更新能力,平台声称会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数据和X平台信息,大幅缩短信息更新周期,让用户更快获取新鲜知识。
但这款新平台刚上线就陷入多重争议,首当其冲的是内容真实性问题。有用户发现,Grokipedia部分条目直接照搬维基百科原文,比如“Yann Lecun”相关词条,甚至还保留着“改编自维基百科”的声明,缺乏原创性。同时,部分条目存在明显事实错误,比如人物职务信息标注不准确,让用户对内容可信度打上问号。
中立性方面的质疑同样尖锐。数据显示,马斯克个人在Grokipedia的词条长达1.1万字,且用词偏向正面描述,而维基百科中他的词条仅8000字,且保持中立客观的表述风格。在敏感话题上,比如“性别”定义,Grokipedia采用二元化表述,与维基百科多元包容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更受争议的是政治人物条目,像特朗普等人物的词条中,部分争议事件被刻意省略,有网友批评平台在“过滤信息”,违背了其“中立”的宣称。
技术短板也在上线初期暴露无遗。Grokipedia上线仅1小时,就因访问量过大出现系统崩溃,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凸显。此外,部分条目引用来源模糊,甚至没有标注原始信息,AI生成内容时常见的“幻觉”问题也未完全解决,进一步影响用户体验。
面对Grokipedia的挑战,维基百科方面迅速做出回应。维基媒体基金会直接指出,“Grokipedia仍需依赖维基百科内容”,并强调维基百科24年来积累的协作编辑机制具有不可替代性。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吉米·威尔士更是直言,依赖AI模型生成知识内容“将产生大量错误”,对Grokipedia的模式提出质疑。
从行业角度来看,Grokipedia的出现确实是AI驱动知识库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为知识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但v0.1版本暴露的内容复制、政治倾向及技术缺陷,也让人们看到它的早期局限性。未来它若想站稳脚跟,必须攻克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完善真实性校验机制,比如明确引用来源、优化反AI幻觉技术;二是建立算法中立性保障体系,避免因主观倾向选择性呈现信息;三是探索更合理的人机协作模式,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引入可控的用户参与机制。
“真正的知识平台,不该是某个人或某个算法的‘一言堂’,而应是多元声音的理性碰撞场。”Grokipedia的出现给传统百科模式带来了冲击,但它能否突破当前困境,重塑知识生产生态,还需要时间检验。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无论是使用传统百科还是新兴AI百科,保持独立判断、多方验证信息的习惯始终重要。你怎么看待AI生成的百科内容?会尝试使用Grokipedia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谢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