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精彩新红山丨红山非遗,薪火传承绽新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5:01 1

摘要:“十四五”征程激荡,文脉传承铿锵。五年来,红山区执非遗为笔、蘸匠心作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长卷上挥毫落墨,笃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构建起“制度保障筑基、场景创新赋能、品牌引领提质、全民参与聚能”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七十余项

“十四五”征程激荡,文脉传承铿锵。五年来,红山区执非遗为笔、蘸匠心作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长卷上挥毫落墨,笃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构建起“制度保障筑基、场景创新赋能、品牌引领提质、全民参与聚能”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七十余项沉睡的古老技艺于此破茧重生、绽放新彩,既为“精神新红山”挺立文化脊梁,更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制度为基:文脉传承有标尺

制度如梁,撑起传承骨架。“十四五”伊始,红山区便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一法一条例”为遵循,搭建系统化保护框架。截至目前,全区非遗总量从44项增至70余项,形成9项自治区级、19项市级、44项区级的三级名录矩阵;5名自治区级、16名市级、25名区级传承人的梯队,让“后继有人”从愿景落地为现实。

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的变迁,是制度赋能的生动注脚。闲置仓库变身赤峰首家社区非遗传承基地,二十多期培训班培育110余名“手艺人”,3000余件文创产品成“抢手货”。“制度托底,老手艺才能扎根生活、赚到真金。”社区书记马佳丽指着墙上的研学路线图感慨,言语间满是对非遗落地生根的欣慰。

传承载体建设同步提速。“十四五”以来,红山区6处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0处传习场所与1处红山文化博物馆非遗展示厅串联成脉,为非遗技艺传承筑牢坚实物理根基;2024年更乘势而上,成功申报2处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4处市县级非遗工坊,让非遗生产性保护有了稳固支撑平台,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厚植沃土、注入动能。针对《赤峰雅乐》等濒危项目,红山区组建两支200余人的演奏队,构建老中青少四级传承梯队,红山区文旅体育局公共服务股负责人蒙卫东说:“梯队培育精准破解了传承断层难题,让沉寂的古乐在新时代有了更多年轻听众。”

场景焕新:非遗融入生活潮

打破围墙界,非遗入日常。“在营地赏非遗,这种体验太特别了!”市民张志军在老爸营地的感叹,道出红山区“场景创新”的核心要义。“十四五”以来,红山区打破非遗传播的空间局限,让古老技艺走出博物馆橱窗,融入景区、商圈、社区,成为百姓生活里可触可感的“文化日常”。

“非遗+景区”解锁自然与人文的浪漫交融。今年4月,“寻迹非遗锦绣传薪”主题露营季在老爸营地启幕,10余位非遗传承人现场驻场,皮影戏展演、掐丝葫芦制作、风筝彩绘等体验区同步开放,可容纳百余人沉浸式互动;端午时节,15种非遗项目再度集结,瓜子张炒货的焦香、京东大鼓的唱腔,伴着包元宝饺子、制冰糖葫芦的欢声笑语,让市民在自然野趣中触摸非遗的温情与质感。

“非遗+商圈”点燃国潮消费新热潮。今年国庆期间,红山万达水岸国风街“秀映中华·水岸拾光”国潮文化嘉年华热闹启幕,40余家非遗展台前人头攒动,剪纸的玲珑、糖画的晶莹、刺绣的温婉吸引大批年轻人驻足。数据显示,整个假期街区累计吸引10.5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商圈及现场消费总额达300万元,“文旅引流、经济转化”的协同效应显著。“这里的非遗氛围丝毫不输古都,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新活力。”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梦然深有感触地说。

“非遗+全域”赋能,让文化浸润遍洒红山。“十四五”以来,红山区持续深化非遗“三进”实践,年均走进校园、农村、社区开展活动15场,让非遗技艺在烟火气中传递温暖;更以红山美术馆、红山文化博物馆为重要载体,不定期打造特色非遗展陈空间,精心划分体验区、文创区与室外集市,构建起“室内展览品古韵、室外市集活非遗”的立体展示格局,让全域文化滋养既有深度,更见广度。从掐丝工艺葫芦传承人冯春柳座无虚席的授课现场,到聂胡地村皮影艺人崔占芳坚守四十余年的“光影世界”借全域传播圈粉年轻观众,非遗正以多元形态融入日常,让文化的温情渗透生活的每个角落。

品牌扬声:文化出圈传远名

以节聚合力,品牌破圈层。“红山记忆”非遗文化节,七载坚守初心不改,如今已成为红山区乃至全市的文化标杆IP。“十四五”以来,文化节持续丰富内容形态,构建起“展览+展演+体验+展销”的多元体系,推动非遗从“小众赏玩”稳步迈向“大众共鸣”。单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便征集民间非遗作品超2000件,线下吸引3万人次驻足观赏,线上展浏览量突破20万人次,新媒体宣传覆盖80万人,非遗产品销售额更超30万元——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在此间同频共振,实现双重跃升。

借优质IP之力,拓非遗传播之界。“十四五”以来,红山区主动对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歌游内蒙古”等国省级重磅品牌IP,携红山非遗项目频频亮相自治区级、市级购物节、文博会等重要平台,于跨区域交流中持续放大红山非遗的影响力;同时深耕新媒体传播赛道,以抖音等平台为载体,用短视频镜头定格皮影雕琢、掐丝造物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瞬间,让红山非遗冲破地域阻隔,在全国范围内收获广泛关注与认可。“每一条短视频都是一次文化对话,每一场线下展示都是一次文明传播。”红山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思琪表示,新媒体传播让红山非遗拥有了全国性的“粉丝圈”,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红山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脉永续:精神红山启新程

薪火代代传,精神谱新篇。“十四五”五年实践,红山区淬炼出“保护有体系、传承有载体、传播有场景”的“红山经验”。听《赤峰雅乐》奏响古调新声,看皮影文创于市场崭露人气,观滕彩珍、崔占芳等老艺人坚守传承,青少年群体热追非遗风华。如今的红山非遗,早已超越技艺传承的范畴,更化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文化纽带,在时代浪潮中彰显磅礴力量。

“非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希望能把这份美好传下去。”参与社区非遗传承的市民陈晨的心声,道出了众多红山人的文化自觉与担当。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回望,70余项非遗项目如同璀璨星辰,在红山大地勾勒出文化复兴的清晰轨迹;46名各级传承人恰似薪火使者,用坚守与创新让文明基因代代相传。

展望未来,红山区非遗保护传承之路方向笃定、步履昂扬。蒙卫东表示,红山区将持续深化“非遗+”融合战略,以更强力度擦亮“红山记忆”文化节品牌,迭代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潜心开发更多浸润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的非遗文创产品;同时精耕宣传引导,聚力培育青年传承力量,推动生产性保护提质增效。“我们必将让红山非遗在现代化浪潮中持续‘活起来、传得开、有效益’,成为彰显区域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

文脉延千载,创新续华章。红山非遗的传承故事,是“辉煌十四五”的生动诠释,更是“精神新红山”的鲜明标识。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土上,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共生,正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图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