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只看不买却年入千亿?看似“佛系”的书店,背后生意让人惊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5:04 1

摘要:2024年,新华书店出现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营收与利润“双降”。其中营收下降5.1%,利润降幅更是达到27.25%。

经过新华书店,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书架前坐满埋头阅读的人,但真正掏钱买书的却没几个。

很多人心里嘀咕,这店怎么还没倒闭?

表面风光的新华书店,其实近年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4年,新华书店出现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营收与利润“双降”。其中营收下降5.1%,利润降幅更是达到27.25%。

两大冲击直指新华书店的核心业务:一是学龄人口减少,我国小学在学人口在2023年已达峰;二是教辅政策收紧,各地严禁违规征订教辅,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任何教辅进校。

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教材教辅一直是新华书店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几乎由新华书店垄断发行。

对于很多县级新华书店来说,店面零售额每天只有几百元,真正支撑运营的就是教材教辅发行。

危机面前,这个拥有88年历史的书店巨头不得不开始一场彻底的自我革新。

要理解新华书店的生存之道,首先要明白它那不为人知的收入结构。

当你走进新华书店翻看一本书时,你可能不知道,这家书店光靠发行全国学校教材,就能获得极其稳定的收入。这是图书市场中的刚需品类,也是新华书店销量最大的纸质书产品。

而且,很多新华书店的门店其实是自有房产,不需要支付昂贵的租金。在当下高租金的商业环境下,这无疑省下了一大笔成本。

剩下的空间还可以出租给其他商家。比如你在新华书店里看到的学习机、文具等专区,很多都是别的品牌租用的场地。

甚至整栋的写字楼也可能属于新华书店,这些都可以出租换取可观收入。

近年来,各地新华书店还纷纷发力文创产品。湖北新华旗下的倍悦文创公司,开发的“四季之爱”系列文创产品累计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

他们与博物馆联名开发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系列文创,不仅拿下了多项国内外大奖,还走出了国门。

面对挑战,新华书店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拥抱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数字化转型。

在湖北新华的实体门店,智能荐书设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能快速分析读者阅读偏好,生成个性化书单。自助收银系统让读者自主完成扫码支付,高峰时段结算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1分钟。

安徽的元·书局则依托小程序构建用户数据体系,为100万会员建立上百个标签,实现精准运营,使门店库存周转提升50%。

线上渠道同样成为新华书店发力的重点,浙江新华从2020年成立电商事业部,发力线上销售,随后赶上了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兴起,抖音成为了他们的新阵地。

浙江新华甚至启动了“千人主播”计划,鼓励所有县市门店全员开展直播荐书。

这种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浙江新华店铺总销售额为2000万元,2024年就涨到了3000万元。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新华书店正在从传统的“卖产品”向现代化的“卖服务”转型。

用内蒙古包头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马凯的话说:“过去我们问的是书能卖给谁,现在我们思考的是这本书能为谁服务。”

这一理念的改变,让新华书店突破了“卖书”的单一身份,开始向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商转型。

在深圳,出版集团依托湾区之眼建设契机,将书城升级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综合体。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图书卖场,而是融合了“出版+科技+文旅”的多业态文化空间。

山东济宁的漫舟书城则推出了“新华·阅读成长中心”,面向5-12岁少年儿童,分学段设置阅读班级,配套书单、课件和专业指导师团队。

这不是课外辅导,而是一种素养教育,同时也为书店创造了长期复购用户。

在浙江海宁市,新华书店推出的“书店+青年夜校”模式,迅速成为当地年轻人夜生活的新选择。课程涵盖咖啡品鉴、非遗体验、AI实操等多个板块,课程上线即“秒空”。

88岁的新华书店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字号并不等于守旧,也可以很新潮。

2025年上半年,湖北新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核心经营指标实现10%的双增长,创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单一出版物销售商向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产品集成商、平台服务商和产业发展商转型。

简单来说,新华书店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变成了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

今天的新华书店,可能是你身边的文化课堂,可能是孩子们的研学基地,可能是年轻人的夜校,也可能是老年人的学习场所。

它正在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源:怪诞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