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之外,苏超的多维价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3:58 1

摘要: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山呼海啸的呐喊声中,一场业余足球赛正在上演。这座曾举办过全运会的专业场馆,迎来了中国足球史上最热烈的业余赛事。

苏超能够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吗?

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山呼海啸的呐喊声中,一场业余足球赛正在上演。这座曾举办过全运会的专业场馆,迎来了中国足球史上最热烈的业余赛事。

“苏超也就只能带动文旅”?

“苏超也就只能带动文旅。”前国脚孙继海这句轻描淡写的评价,在2025年的中国足球圈激起千层浪。与此同时,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俗称“苏超”)总决赛却吸引超220万人预约报名,中签率低至1%,远超欧冠决赛门票的抢手程度。

一边是职业足球人的轻视,一边是民众用脚投票的热情。这场冰与火的碰撞,迫使我们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苏超,究竟能否真正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

01 草根力量,足球土壤的觉醒

2025年,中国足球呈现出一道独特风景线:当职业联赛仍在恢复元气时,江苏大地上的业余赛事却已如火如荼。

在南京奥体中心,60396名观众涌入看台,这创下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纪录-2。在常州、在盐城、在淮安,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

更令人惊叹的是苏超的传播力。在抖音平台,“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话题播放量高达38.2亿次,相关热度甚至在今年5月盖过了收官季的欧洲各大顶级联赛。

与依赖天价外援和资本注入的职业联赛不同,苏超的球员们白天是教师、快递员、程序员、村支书。39岁的村支书戴虎攻入苏超第一百球的视频全网走红,他白天管村事,晚上踢足球,成为“球星来自身边”这一赛事魅力的最佳诠释。

苏超赛事设计了“去职业化”规则:每队限3名现役职业球员,强调属地化参与。正是这一规则,让足球回归了其最本质的模样——一项普通人也能追逐的热爱。

02 偏见之外,苏超的多维价值

面对苏超的火爆,部分职业足球人士却流露出不屑。

孙继海在访谈中直言:“我知道苏超,但完全没有关注。带动文旅?是,但它也就只能带动文旅。”这种观点,代表了一部分足球精英对草根足球的狭隘认知。

苏超的价值,真的仅限于文旅吗?

数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实现了 “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前六轮赛事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但经济收益只是苏超最表层的价值。更深层次的是,它正在构建一种健康的足球生态

在常州主场暴雨夜,数万人冒雨看完比赛,只为给同乡球员呐喊。在连云港,球迷们创造出“连云港梭子蟹坐镇黄海对阵苏州大闸蟹”的趣味梗,让足球赛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苏超赛事影响力报告显示,69.3%的居民反映,苏超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赛事已集合了多达21家赞助商,整个赛季官方赞助席位价格飙升至300万元,且“一席难求”。

03 人才通道,草根与职业的桥梁

批评者或许会问:热闹归热闹,但苏超能培养出职业球员吗?

2025年7月10日,17岁的中场、泰州队原队长武之程被召入长春亚泰一线队,成为第一个“从苏超踢进中超”的球员。江苏省足协确认,赛事设计中预留人才输送通道,2025年已有7名青训球员通过苏超平台获得职业俱乐部试训机会。

这些数字或许还不惊人,但它代表了一条此前被忽视的通道正在打通。

苏超还成为了职业球员的“练武场”。中超青岛海牛的球员冯伯元,因为外援来了没球踢,就跑到苏超保持状态,几场比赛下来比在职业队还拼。

苏超通过“全民参与+商业反哺”的模式,正在促使中国足球走向大众化,“双轨制”的赛事逐渐从“割裂”走向“互补”。

04 文化重塑,足球本质的回归

苏超之所以能引爆全民热情,在于它找回了足球运动的文化本质。

足球首先是游戏,然后是生活方式,最后才是竞技。 苏超的成功,正是回归了这一本质。

在苏超赛场上,感人瞬间层出不穷:常州队0:4输球后,主教练在雨中一跪,全场球迷没人骂街,反而集体鼓掌打气;宿迁队和盐城队的“苏北德比”上,17岁门将扑出点球后,转头就和对手共享一瓶水。

这些画面里,看不到金元足球的铜臭味,全是普通人对足球最纯粹的执念。

有球迷感慨:“看苏超才像看足球,球员跑起来像拼命,输了赢了都敞亮,哪像中超那些大爷,跑几步就喘,踢得比上班还敷衍。”

05 中国足球,需要一场草根革命

苏超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时一地的热闹。它正在为中国足球的复兴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中国足球长期陷入“唯成绩论”的泥沼,忽视了土壤培育。而苏超恰恰证明了中国人依然爱足球,只是不爱那种脱离群众的“贵族足球”。

媒体人“写球的牧子”质疑孙继海:“如果都按照苏超模式草根化了,那还怎么靠精英化赚钱嘞?”这话道破了部分职业足球人的心理。

《体坛周报》的海外记者王勤伯批评得更直接:“他的思路如此反足球发展规律,停留在圈养小孩这条注定的死路上,实际上是希望砸钱去复刻当年的体工队模式,看不起社区化和社会化的足球普及。”

足球强国的经验表明,真正的足球金字塔,必须有宽广的基座。日本的注册球员超过80万,而我们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苏超这样的赛事能让更多孩子爱上踢球,这比空喊青训口号管用得多。

十月的南京奥体中心,苏超决赛即将上演。六万张门票早已售罄,场外还有无数球迷在寻找入场的机会。

观众席上,有刚下班赶来的程序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有挥舞着助威旗帜的老人。他们来到这里,不只是为看一场比赛,更是为参与一场属于普通人的足球盛宴。

苏超可能无法立即培养出下一个孙继海,但它正在培育千千万万个爱上足球的孩子。

它可能无法马上提升国足的世界排名,但它正在重建中国足球塌方的地基。

答案是肯定的,苏超正在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不是通过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而是通过培育一片让足球种子自然生长的沃土。

来源:锅锅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