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坚持使用青霉素进行规范治疗,五年过去了,他的身体恢复情况竟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听起来有些让人心里发毛,毕竟梅毒这个病,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羞耻和恐惧。
31岁,正是一个人事业起步、精力最旺盛的年纪。有的人在公司拼搏,有的人在实验室埋头科研,也有人正在为家庭打拼。
然而,谁也想不到,一个学历高、生活规律的博士,竟会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上了梅毒。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坚持使用青霉素进行规范治疗,五年过去了,他的身体恢复情况竟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听起来有些让人心里发毛,毕竟梅毒这个病,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羞耻和恐惧。
但其实,梅毒并不是“坏人病”,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可以治疗、可以控制的传染病。如果不幸感染,不要讳疾忌医,及时治疗才是关键。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或者血液传播。
这个病可不是几天就能好的,它发展得慢,但危害却很大,一旦不治疗,病菌会在体内“潜伏”多年,最后可能伤害心脏、大脑,甚至失明、瘫痪。
它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些人以为只是皮肤有点小溃疡,或者身上起了疹子,就没放在心上,等病情严重了才后悔莫及。
就像那位博士一样,起初只是觉得下体有点小破溃,没当回事,直到体检时被查出来,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很明确,就是注射苄星青霉素。这个药不是新药,已经用了上百年,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首选治疗药物。
虽然老,但效果好。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多数梅毒患者都能恢复健康,甚至不会留下后遗症。这位博士也很配合,坚持打了几轮青霉素针,虽然过程不轻松,但他没有放弃。
治疗期间,他也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不喝酒、不熬夜、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每次复查都按时去医院。他知道,这个病不能拖,一旦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五年过去了,现在的他身体恢复得很好。医生说,他的血液检查已经没有发现梅毒螺旋体的抗体,说明病情已经彻底控制住了。只要不再次感染,他的身体和正常人没有区别。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和不规范治疗。如果当初他因为害羞或者害怕而不去医院,那现在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很多老年人会问,这种病会不会传染给家人?特别是家里有孙子孙女,大家难免担心。其实,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比如一起吃饭、握手、拥抱,是不会传染的。
当然,如果家里有人患了梅毒,最好还是分开使用牙刷、剃须刀、毛巾等个人物品,尤其在病情没控制前,要注意卫生,避免血液或破溃处的接触。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老年人也不是梅毒的“免疫人群”。近年来,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年人重新开始社交乃至恋爱生活,如果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所以,不管多大年纪,健康意识都不能松懈。
有些人感染梅毒后,身上会出现一些小症状,比如下体、嘴唇、舌头上长出硬硬的小溃疡,不痛不痒,很容易被忽视。
还有些人会在手心、脚底、身上长出淡红色斑点,看起来像湿疹似的,其实是梅毒的“二期表现”。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出现,但过一阵又会自动消失,让人误以为好了,其实病菌还在体内继续作怪。
所以,不管是哪里不舒服,只要症状反复,或者来得莫名其妙,一定要去医院查一查。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预防梅毒比治疗更重要。首先要树立健康观念,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就不会得这种病”。
其次,如果有再婚或者交友的情况,一定要注意防护,保持洁身自好,避免高风险行为。
平时生活中,要讲究卫生,尤其是有伤口的时候,避免与他人血液接触。还有就是,定期体检很重要,尤其是血液检查,可以早发现、早处理。
吃方面,也要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比如西红柿、青椒、花椰菜,还可以吃点高蛋白的食物,如鸡蛋、豆腐、瘦猪肉、牛奶,增强免疫力。
有些人怕丢人,不敢去医院,就在网上找偏方,甚至吃不明来历的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梅毒不是靠吃几颗药或者擦点膏就能好的,必须用规范的抗生素治疗,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
青霉素虽然老,但治疗梅毒效果最好,而且副作用小。只要不过敏,医生一般都会首选它。不要听信“祖传秘方”、“草药包治百病”这些说法,这些不仅治不好病,可能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梅毒这个词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它并不是绝症,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种可以治好的慢性传染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坚持规范用药,绝大多数人都能像那位博士一样,恢复健康。
特别是我们老年人,虽然上一代的观念比较保守,但健康问题不能讳莫如深。身体是自己的,病了就要治,不能拖、不能怕,更不能靠“熬”过去。
愿每一个人都能勇敢面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别让小病拖成大病,活得明明白白、健健康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梅毒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 53(5): 354-358.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梅毒防治核心信息手册[Z]. 2022.
[3]刘建旭, 邢伟. 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3, 39(1): 66-69.
来源:栗子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