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硝烟 画报里的抗战记忆丨抗战影像 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23:04 1

摘要:在那段饱受战火的岁月里,重庆掀起了一场“画报热”,一批以《抗战画刊》《联合画报》《艺新画报》《抗建通俗画刊》《胜利版画》为代表的抗战画报应运而生。它们以笔墨以影像为刀枪,用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图片、版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等形式,将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凝聚成势

《艺新画报》报道盟军轰炸日本

《今日中国》报道重庆市民送将士出征场景

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除了枪炮与血肉的搏杀,还有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舆论战、宣传战。

影像,成为这个战场的利器。

在那段饱受战火的岁月里,重庆掀起了一场“画报热”,一批以《抗战画刊》《联合画报》《艺新画报》《抗建通俗画刊》《胜利版画》为代表的抗战画报应运而生。它们以笔墨以影像为刀枪,用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图片、版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等形式,将民族救亡图存的呐喊凝聚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

鼓舞军民士气的精神支柱

《今日中国》刊登的宣传标贴

在绿意盎然的渝中区中山四路,一栋青砖黛瓦民国风格的四层建筑吸引不少游客参观。这座以中国现当代著名美术家王琦为名的美术博物馆,馆藏有众多王琦的作品,包括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

时光回到80多年前,王琦住在渝中区管家巷,在育才学校教美术,也在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这是抗战时期由郭沫若主持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的文化界抗日力量核心。王琦在坚持教学和版画创作的同时,与朋友创办了《战斗美术》杂志,即使在重庆大轰炸期间仍坚持出版。

在这一时期,聚集在重庆的众多艺术家尤其是画家,都和王琦一样,纷纷投身于画报刊物,如汪子美、舒宗侨、赵望云、梅健鹰、钱歌川等。他们通过相机、刻刀、画笔进行抗战宣传,这些画报也成为揭露敌人暴行、鼓舞军民斗志的重要武器。

比如赵望云主编的《抗战画刊》刊登了大量宣传画,或控诉日军暴行,或描绘战斗场景。这些画面常以通栏形式刊载,图文并茂、情感激烈。赵望云坦言:“总之,我们不能拿枪,纸弹如能在抗战宣传发生点功效,就算尽了我们一些职责。”

由梅健鹰主编的《胜利版画》,每期封底都以“同盟国家联合起来,决心铲除轴心,俾使全世界人民得以永享自由”作为结束语,鼓舞盟军士气,激励民众热情,坚定同盟阵线及中国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舒宗侨主编的《联合画报》不仅聚焦远东战场,也放眼欧洲,浓墨重彩报道轴心国德、意、日节节败退的画面和内容。《芭蕉树下“大日本皇军”的悲哀》《希特勒的悲鸣》《纳粹的战场就是他们的坟地!》《太平洋上日寇败绩》《墨索里尼被民众处死》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画报销量也从五千份猛增到五万份。

“看了画报才知,退无可退,唯有死战。”这些刊登在画报上的画面如同惊雷划破麻木的夜空,让每一个中国人看清民族危亡的真相,也看到胜利的希望。

支援前线的无形后盾

《抗建通俗画刊》刊登的作品

《抗建通俗画刊》刊登的作品

“红漆柱子黑漆门,尊声女婿听分明!你不当兵打国仗,若要成亲万不能!”这是《抗建通俗画刊》1942年1月15日刊登的一首四川民歌,并配上一幅版画,生动地展示了大后方人民踊跃参军报国的热情。

抗战时期的画报除了讲述前线将士奋勇杀敌的故事,还刊登大量反映军民合作、将士出征、支前生产等场景的作品。“前线—后方”的双向叙事,形成“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支前格局。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鼓励青年踊跃参军,大后方民众还用不同的方式为抗战尽一份力。

各兵工厂疏散到铁路隧道内开工,争分夺秒生产枪炮和弹药,纱厂布厂也日夜开工,为前线将士生产军衣被服。

作为“驼峰航线”终点,白市驿机场每一次扩建,都有数万人参与,“民工以血肉之躯拖动千斤石磙,妇女儿童亦参与碎石运输,工地上‘嘿咗’之声不绝于耳。”

在各项义卖募捐活动中,合川“一元献机”活动轰动全国。

1940年7月22日,日军发动大规模空袭,造成合川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惨案。目睹日军暴行,“民国侠女”施剑翘在合川发起“一元献机”运动,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全部金银首饰。

短短三四个月,仅有74万人口的合川就募集到45万元献机款。1941年4月,这笔钱购买了3架战机,献给中国空军抗日。

“一元献机”活动很快就推广到重庆,乃至全国。据统计,从1941年8月14日至1943年2月12日,重庆人民捐款购买了5架飞机,并在珊瑚坝机场举行了献机命名典礼。1943年4月22日,重庆举行第二次献机典礼,共捐献10架驱逐机。这些由成千上万普通百姓“众筹”的战机,有力增加了抗日军事力量。

而这些行动,在当时的抗战画报中,通过照片、版画、漫画、诗歌、独幕剧等形式被记录下来并广为传播。

《抗建通俗画刊》刊登的反映大后方劳军运动的作品

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在宣传战、舆论战中,战时画报对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牺牲精神,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画报》由中、美、英战时图片宣传机构“联合国幻灯供应社”主办,为了使前方战士也能看到画报,凡是有盟军的地方,《联合画报》每期均送去若干份。特别是它的第一面图画版,被美国空军用作“纸弹”,空投到国内沦陷区,突破了日军对信息的封锁,传递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消息,激励了国民的抗日斗志,挫败了日军的士气。

在当时的各类作品中,木刻作品数量庞大而且创作队伍强大:如梅健鹰的《争取最后胜利》《盟机轰炸日本》,谭旻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团》,夏伟图的《重庆跳伞塔》,尤玉英的《八铳高射机关炮》,力夫的《中国战时大学》《喷火式战斗机击落德机》,俊昶的《保卫三峡的战士》,谭勇的《军民合作》《英勇射手》,杨若英的《怀故乡》,力群的《瞄准了敌人射击》,李志侠的《民众帮助军队作战》,王琦的《重庆报贩》……这些黑白图像,不仅鼓舞着全国军民士气,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

据王琦之子王炜介绍,这些发表在画报上的抗战木刻作品曾远赴苏联、美国、英国、印度等地巡展,并被美国《时代》周刊等杂志以《木刻帮助中国人民战斗》为题进行报道,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支持。在争取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援助行动中,这些生动、富有战斗性的画报功不可没。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泛黄的画报时,仍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抗战力量。它以影像记录历史,以文字激励人心,不仅团结了军民的抗战意志,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成为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