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场赛事突然取消!马拉松“退烧”背后:小县城为何被拒之门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3:31 1

摘要:国内马拉松热潮或迎来转折,网传马拉松领域将推出新规,未来小县城可能无法再举办马拉松赛事,邀请外籍选手需资格认证,欢乐跑、亲子跑等重在参与的活动也可能取消。

国内马拉松热潮或迎来转折,网传马拉松领域将推出新规,未来小县城可能无法再举办马拉松赛事,邀请外籍选手需资格认证,欢乐跑、亲子跑等重在参与的活动也可能取消。

10月以来,全国至少有36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其中区县级赛事占比最高。许多人困惑:原本正常举办的比赛为何突然停办?要解答这一问题,需先回顾席卷全国十余年的马拉松热的起源,以及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争相办赛的原因。

国内马拉松发展速度极快。2011年,国内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各类路跑赛事仅22场,参赛机会稀缺;到2019年,赛事数量增至1828场,短短数年增长83倍,平均每天举办5场比赛。

从东北大兴安岭到南方海南岛,全国范围内随处可见马拉松赛事的身影。仅去年,北京马拉松就吸引了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8万人报名,刷新历史纪录。过去参赛直接报名即可,如今热门赛事需摇号,中签率甚至低于车牌摇号。

马拉松的风靡并非偶然。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但真正走向大众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掀起跑步热潮,带动全球长跑运动发展,耐克也借此机遇崛起。国内马拉松的兴起则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学中有“马拉松周期”概念: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民众会更关注健康与生活品质,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运动便会进入高速发展期。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突破5000美元,2014年又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激发了大众的参赛热情,此后参赛者数量激增,各地开始争相办赛。

很多人疑惑:办马拉松看似不划算——报名费收入有限,投入的赛道布置、物料采购、安保医疗等成本却极高。实际上,一场马拉松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报名费及衍生品销售、广告赞助、政府补贴。

对于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头部赛事,报名费仅占总收入的10%-15%,主要收入来源是市场招商。

一场数万人参与的赛事,全程直播带来的曝光度堪比天价广告,运动品牌、食品饮料、汽车金融等企业均愿赞助,头部赛事可轻松吸引数十家赞助商,总收入达千万元级别。

并非所有赛事都能盈利,除少数头部赛事外,大部分赛事处于亏损状态。

中西部二三线省会举办一场全程马拉松,实际支出约2500万-3000万元;地级市赛事支出约1200万-1500万元;小县城办赛也需数百万元,部分赛事需财政补贴才能推进。

各地明知亏损仍坚持办赛,核心原因是看重赛事的社会效益。首先,马拉松能显著拉动消费:外地参赛者通常会在当地停留,产生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消费。

马拉松参赛者多为35-49岁的企业职员、管理者或机关事业单位员工,超半数拥有本科学历,属于消费能力较强的社会中坚群体。

研究显示,马拉松参赛者的间接消费比例达1:13,即200元报名费对应的总消费约2600元。例如去年无锡马拉松,3万余名参赛者中70%来自外地,共创造2.8亿元经济效益,其中餐饮、住宿分别贡献1.27亿元、1.17亿元;桂林马拉松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达4.79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单场赛事经济效益甚至突破10亿元。

其次,马拉松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在文旅竞争激烈的当下,一场成功的马拉松相当于一部城市宣传片——赛道通常串联城市地标、特色景观,参赛者用脚步丈量城市,无人机直播展现城市风貌,这种传播效果远超传统广告,能为城市带来长期流量红利。

此外,举办马拉松还传递了“鼓励运动、关注健康”的理念,符合全民健身体育战略。

近期监管拟限制马拉松赛事,或与行业乱象有关。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激增,部分赛事暴露出组织漏洞:有的赛事补给不足,参赛者难以获取饮用水;

有的物资发放混乱,出现多领、冒领现象;更有极端案例——2023年大连马拉松中,中国选手尹顺金冲刺阶段被赛事用车阻挡,节奏打乱后错失奖牌。

参赛者违规问题也时有发生:2018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258名选手因替跑、超近道、伪造号码布等违规被查处;部分业余选手未经过系统训练就参赛,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尽管正式文件尚未下发,但从中国田径协会近期的会议与通知来看,行业整改已成趋势。新规或包括:每个设区的市每年举办赛事不超过3场,县区及以下地区不得举办C类赛事;仅世界田联认证的标牌赛事可邀请国际精英运动员;欢乐跑、亲子跑等娱乐性活动不得与全马、半马等专业项目捆绑。

官方思路明确:将马拉松(极限运动)与全民健身类活动区分,同时对参赛年龄、安全保障、商业规范提出更高要求。

新规引发广泛讨论:有人支持,认为泛滥的赛事需规范;也有人担忧,认为会降低大众参与热情、剥夺小城市展示机会。

两种观点均有道理——短期来看,赛事减少可能导致中小赛事运营公司面临洗牌;但长期而言,规范化、专业化是马拉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马拉松市场或呈两极分化:

头部赛事将更专业,成为城市标志性品牌;中小城市可转向发展特色娱乐性赛事,借鉴“村超”模式,找准定位、打造差异化,让更多人参与运动,而非盲目跟风办赛。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