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配得感的人,从这五点开始改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22:05 1

摘要:《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但现实中,太多人被"配得感"困住了脚步。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更好的工作,不配拥有真挚的感情,甚至不配接受别人的善意。这种深入骨髓的"不配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人牢牢锁在原地。明明有能力,

《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但现实中,太多人被"配得感"困住了脚步。

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更好的工作,不配拥有真挚的感情,甚至不配接受别人的善意。

这种深入骨髓的"不配得",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人牢牢锁在原地。

明明有能力,却不敢争取;明明被善待,却总觉不安;明明有成就,却归功于运气。

心理学家发现,低配得感的根源,往往是长期的否定和打压,让人形成了"我不值得"的核心信念。

但信念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也是可以调整的。

这五个改变,从今天开始,你就能一点点找回本该属于你的那份笃定。

认可自己的价值:重拾内心的底气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

但低配得感的人,总习惯贬低自己,放大缺点,缩小优点。

别人一句无心的批评,他们能反复咀嚼上百遍;自己的一次成功,却被解释成偶然和运气。

这种自我否定,是配得感的第一道障碍。

北宋文豪苏轼,虽然才华横溢,却也曾陷入自我怀疑。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至黄州,从朝堂重臣沦为流放罪臣。

那时的他,常在江边独坐,觉得自己"无端惹是生非,累及亲友,实在不配为人臣子"。

朝廷不给俸禄,家中积蓄耗尽,全家每日只能靠一百五十文钱度日。

他把钱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取下一串,不够就饿肚子,有剩余就存进竹筒招待客人。

好友马正卿时任黄州通判,见他如此困顿,便向太守申请了一块荒地,让苏家自己耕种。

苏轼起初推辞,觉得自己是罪臣,不配接受这份好意。

马正卿却对他说:"子瞻,你的才华我最清楚。科场一时失意,不代表你无价值;官场暂时受挫,不代表你无用处。这荒地本就无人要,你若开垦,反倒是为黄州做了贡献。"

这番话点醒了苏轼。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虽然官场失意,但诗词文章天下无双;虽然物质贫困,但精神世界无比富足。

他带着家人在东坡荒地上开垦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正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人总是容易记住失败,忘记成功。

当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你的言行举止就会透露出不自信,别人也会用轻视的眼光看你。

反之,当你认可自己的价值,你的气场就会变得沉稳笃定,机会也会向你靠拢。

认可自己,不是自负,而是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发现、去承认。

从今天起,试着每天写下三件你做得好的事,哪怕再小。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有价值。

接受他人的善意:让美好自然流入

《礼记》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本该有来有往。

但低配得感的人,总觉得自己"不配"接受别人的好。

朋友请客,他们惶恐不安,非要抢着买单;别人送礼,他们手足无措,觉得"受之有愧"。

这种过度的客气,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贬低:我不值得你对我好。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家境贫寒,在长安求学时常常食不果腹。

邻居是位卖饼的老妇,见他读书辛苦,常送些饼子给他充饥。

白居易起初坚决不肯收,觉得自己一个外乡书生,怎能白吃别人的东西。

老妇却笑着说:"我一个做饼的,看你读书用功,心里欢喜。这几个饼子,不过是举手之劳,你若拒绝,倒让我心里不安了。"

白居易这才明白,接受别人的善意,不是示弱,而是给对方一个表达情意的机会。

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官,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长安,找到那位老妇,送上厚礼表示感谢。

老妇已经年迈,见到白居易,喜极而泣:"我当年帮你,不图回报,只是看你是个好孩子。如今你有出息了,我这心里才算圆满。"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感君一饭恩,铭记在心头。他日若有成,必当涌泉报。"

拒绝善意,其实是在切断关系。

当你总是拒绝别人的好意,别人会觉得你不信任他,或者觉得你看不起他的心意。

久而久之,善意就会枯竭,关系也会疏远。

真正的情谊,是双向的流动。

你接受我的善意,我也接受你的回馈,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学会大方地说一声"谢谢",学会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好。

这不是贪婪,而是对他人善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你值得被善待,也值得拥有美好。

勇于表达需求:让他人看见真实的你

《论语》有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但反过来想,如果你从不表达,别人又如何了解你的需求?

低配得感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敢说"。

工作中被安排了不合理的任务,不敢拒绝;感情中受了委屈,不敢表达;生活里需要帮助,不敢开口。

他们总觉得,提出需求就是给别人添麻烦,就是不识好歹。

但这种"懂事",往往换来的是更多的忽视和理所当然。

明代大儒王守仁,年轻时在京城任职,上司常把棘手的案子都推给他。

起初,王守仁默默承受,觉得自己是新人,多做些事是应该的。

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每日忙到深夜,连读书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

有一次,上司又要把一桩难办的案子交给他,王守仁终于开口了:

"大人,我手头尚有三桩案件未了,若再添新案,恐怕难以保证质量。不如将此案交由他人,我专心办好手中之事,岂不更好?"

上司起初有些不悦,但看王守仁态度诚恳,也觉得有理,便答应了。

从此,王守仁学会了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边界。

他后来在给弟子的信中写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更贵有表达之勇。知而不言,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言而得当,是对他人的尊重。"

心理学研究发现,清晰表达需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因为你的表达,让别人看到了真实的你,也给了别人一个回应的机会。

反之,总是压抑需求的人,表面上是"为别人着想",实际上是在用隐忍换取所谓的"不麻烦别人"。

但这种隐忍,往往会积累成怨恨,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勇于表达,不是自私,而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关系的负责。

当你需要帮助时,大方地开口;当你觉得不合理时,勇敢地说出来。

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觉得你麻烦;而那些因为你提需求就疏远你的人,本也不值得深交。

你的需求合理且正当,你有权利被听见,也有权利被回应。

庆祝自己的成就:肯定每一步前行

《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

真诚地对待自己,肯定自己的成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圆满。

但低配得感的人,却总在贬低自己的成就。

考上好大学,说是"运气好";拿到晋升,说是"领导照顾";做出成绩,说是"团队的功劳"。

适度的谦虚是美德,过度的自谦则是对自己的不公。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年轻时因反对宦官专权被贬至贵州龙场。

那是一个瘴气弥漫、荒无人烟的地方,王阳明住在山洞里,每日与蛇虫为伴。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悟出了"心即理"的心学核心思想,史称"龙场悟道"。

悟道之后,王阳明没有妄自菲薄,说什么"不过是读书人的一点妄想"。

相反,他坚信自己的领悟是对的,并开始践行和传播自己的学说。

他对弟子们说:"我这一悟,虽在苦难中得来,却是真实不虚的。诸君不必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良知,都能成圣成贤。"

正是这份对自己成就的肯定,让他有了继续探索的动力。

后来,他平定叛乱、开办书院、著书立说,"心学"成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思想体系。

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是对自己一生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成就的坦然接纳。

心理学上有个"冒充者综合征":很多人即使取得了成就,也总觉得自己是在"假装",担心有一天被拆穿。

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是低配得感在作祟。

但成功从来不是偶然,你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

别人的帮助是锦上添花,但核心还是你自己的实力。

学会庆祝自己的成就,哪怕再小。

完成一个项目,给自己买束花;通过一场考试,好好吃一顿饭;克服一个困难,对自己说声"你真棒"。

这些仪式感,不是虚荣,而是在强化积极的自我认知。

你值得为自己骄傲,你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你的成就值得被肯定。

设定健康边界:守护内心的方寸之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懂得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这里的"知止",就是懂得设定边界。

但低配得感的人,往往没有边界。

别人提出无理要求,不敢拒绝;自己被侵犯了权益,不敢维护;为了讨好他人,牺牲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种无边界的付出,表面上是"善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晋代文人陶渊明,曾在彭泽县当县令。

那时朝廷腐败,官场黑暗,他不得不应付各种迎来送往。

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视察,按规矩,陶渊明要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迎接。

但当他听说这个督邮贪婪跋扈、作威作福时,他愤然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当天,他就挂印辞官,回到田园。

从此他躬耕田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虽然物质上清贫,但精神上却无比富足。

因为他守住了自己的边界,守住了内心的那份自由和尊严。

心理学中有个"边界理论":每个人都应该有明确的心理边界,知道什么是自己该承担的,什么是别人的责任。

没有边界的人,容易被他人侵占,也容易在关系中失去自我。

设定边界,不是冷漠,而是自我保护。

当别人的要求超出你的能力或意愿时,你有权利说"不"。

当别人的行为伤害到你时,你有权利表达不满。

当关系让你感到疲惫时,你有权利保持距离。

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学会在被侵犯时维护自己,学会在必要时选择离开。

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实则是在守护自己的内心。

你的善良很珍贵,但不应该被滥用;你的付出很可贵,但应该给对的人。

设定边界,是告诉世界:我有底线,我值得被尊重。

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最难的修行,是修自己的心。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帝王到百姓,修身都是根本。

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找回应有的配得感。

你要明白,你的价值不由他人定义,你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批准。

你生而为人,就已经足够珍贵,就已经值得拥有美好。

认可自己,你才能站得稳;接受善意,你才能走得远;勇于表达,你才能被看见;庆祝成就,你才能有动力;设定边界,你才能守得住。

这五点改变,每一点都在告诉你: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从今天起,别再贬低自己,别再压抑需求,别再无底线付出。

大方地认可自己的价值,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善意,勇敢地说出心中所想。

为每一个小进步鼓掌,为每一份付出设定边界。

当你开始善待自己,世界也会温柔以待。

配得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修炼出来的。

从今天开始,从这五点开始,重建你的配得感,重拾你的人生底气。

你值得拥有一切美好,因为你本就值得。

来源:致我们终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