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逛街时小区楼下、商场拐角的量贩零食店越来越多,价格比超市便宜两三成,生意火得离谱。
逛街时小区楼下、商场拐角的量贩零食店越来越多,价格比超市便宜两三成,生意火得离谱。
短短两年,这个行业就冲到了1300亿规模,还催生出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两大巨头。
可奇怪的是,同样是行业寡头,鸣鸣的门店9月初刚破2万家,万辰上半年却只多开了1000多家。
这看似反常的差距里,藏着量贩零食行业最关键的生存之路。
到底是烧钱冲规模能长久,还是稳扎稳打更靠谱?
论规模,2024年鸣鸣以555亿GMV略胜万辰的426亿,两家合计拿走了行业75%的份额,妥妥的双寡头。
但比数据更有意思的是,两家的赚钱路子完全不一样。
万辰更像“激进派”,靠并购和0加盟费快速扩张。
从2022年跨界进入赛道后,它接连收购了好想来、老婆大人等品牌,两年就把门店做到1.4万家。
为了拉加盟商,它甚至不收加盟费、管理费,还补贴装修。
可这种“烧钱换规模”的玩法藏着坑:2024年“厂家-自己-加盟商”的分钱比例里,万辰给加盟商只留了25.4%。
鸣鸣走的是“稳扎稳打”路线,把自己当纯粹的渠道商。
它给自己留的利润常年在5%左右,比万辰的8%低不少,但加盟商能拿到29.2%,厂家也能分到65.4%。
别看鸣鸣赚得少,周转效率却碾压对手!
存货11.6天就能卖完,比万辰快6天。
到2025年9月,鸣鸣门店突破2万家,而万辰半年才增1169家,增速明显掉了链子。
更关键的是厂家的态度。
盐津铺子2024年给鸣鸣的供货占比都到23.69%了,直接把鸣鸣当成第一大客户。
反观万辰,2025年上半年突然把厂家的分成从66.5%砍到59.5%,虽说加盟商分到的多了,但厂家心里肯定犯嘀咕。
这或许就是万辰上半年存货减少4.7亿的原因:厂家悄悄减货了。
可能有人会问,超市卖零食几十年了,为啥突然干不过量贩店?
答案藏在供需两端的“痛点”里。
对上游厂家来说,量贩店就是“救命通道”。
这几年零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超市又动不动压价、收进场费,还搞自有品牌跟厂家抢生意。
良品铺子、来伊份这些老牌子都亏了钱,就是因为利润被渠道压得太狠。
而量贩店直接从厂家拿货,没有中间商加价,还能保证海量出货,厂家自然愿意合作。
比如洽洽食品就明确说要“积极拥抱量贩渠道”,毕竟谁也不想跟钱过不去。
对加盟商来说,开店成本降下来了才敢冲。
前几年线下实体店洗牌,空铺变多,租金降了不少,刚好给量贩店创造了机会。
加上鸣鸣、万辰能提供低价货源和标准化运营,开家零食店的门槛比以前低太多。
鸣鸣的加盟商之所以愿意跟着干,除了分成高,单店一年能做375万营收,比万辰的单店多赚近40万,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吸引力。
对消费者来说,“便宜有好货”就是王道。
量贩店的零食比超市便宜20%-30%,比如同款薯片超市卖5块,这里可能3块5就能拿下。
在性价比为王的当下,这种优势足以让大家绕路也要来买。
5万亿新赛道在等待不过话说回来,量贩零食的蛋糕再大也有边界,业内估计门店最多能到5万家,规模也就3000亿。
现在鸣鸣和万辰都快摸到天花板了,接下来咋增长?
答案可能藏在“货架之外”。名创优品的路子给了它们启发。
名创靠卖小商品一年能做150亿GMV,但它的存货要82天才能周转,而鸣鸣只要11.6天。
这意味着量贩店要是卖小商品,既能保持高周转优势,还能切入5万亿的小商品市场。
要知道这个市场的连锁率才3%,全是零散小店,简直是块肥肉。
其实巨头们已经动手了。
万辰旗下的“来优品”早就开了省钱超市,卖起了日用品,鸣鸣也在布局折扣超市模型,准备推自有品牌。
更妙的是,买零食的大多是年轻人和家庭主妇,刚好也是小商品的核心客群,不用重新培养消费习惯。
只要供应链跟得上,零食店变身“平价杂货铺”只是时间问题。
回看量贩零食的爆发,本质是一场“效率革命”:砍掉中间环节,让厂家、加盟商、消费者都能分到好处。
未来的零售战场,拼的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的生态更稳。
当零食生意触顶,能带着上下游一起切入新赛道的玩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赢家通吃”,而是“共赢长青”。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