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首份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综合性国际公约,该文件把依赖网络实施的犯罪明确为刑事犯罪,从儿童色情、跨国诈骗到勒索软件、网络非法交易和仇恨言论,都纳入法律约束。
编辑:欣阅
10月25日上午9时,越南河内国家会议中心内气氛庄重而热烈。来自6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依次走向签署台,在《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文本上郑重落笔。
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综合性国际公约正式启动,为跨国电信诈骗等网络犯罪编织起一张严密的法律之网。
作为全球首份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综合性国际公约,该文件把依赖网络实施的犯罪明确为刑事犯罪,从儿童色情、跨国诈骗到勒索软件、网络非法交易和仇恨言论,都纳入法律约束。
此前,这些数字犯罪常游离在国际法的灰色地带,各国虽有零散打击手段,但缺乏统一标准和共享机制。公约建立了首个全球性电子证据收集、共享与使用框架,为国际执法合作提供了实质工具。
网络犯罪的蔓延速度远超传统犯罪形态。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统计,全球每年因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已突破2.8万亿美元,其中电信诈骗占比超过35%。
犯罪分子利用加密技术、虚拟货币和跨境数据流动,在虚拟空间构建起复杂的犯罪链条——从东南亚诈骗窝点到欧美数据黑市,从非洲黑客组织到南美洗钱网络,传统司法管辖权在数字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9年,联合国启动《打击网络犯罪公约》谈判进程。这场涉及193个成员国的博弈持续五年,历经六轮正式磋商和上百场非正式会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数据主权、技术援助、犯罪定义等关键议题上反复拉锯。
中国作为特设委员会副主席国,提出“技术中立与执法平衡”“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等核心原则,推动公约确立“24小时紧急联络点”机制,要求成员国建立跨境数据快速保全通道,同时明确跨境取证需兼顾数据主权与国际人权标准。
2024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以179票赞成、0票反对的压倒性结果通过公约文本。这份长达九章71条的法律文件,首次系统定义了12类网络犯罪行为,涵盖非法访问、数据篡改、网络恐怖主义、儿童色情传播等,并将“未经同意传播私密影像”明确列为刑事犯罪。
公约创新性设立电子证据共享框架,要求成员国在严重犯罪案件中提供司法协助,同时建立技术援助基金,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培训和侦查设备支持。
河内签署仪式现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强调:“这是多边主义在数字时代的重大胜利。人类首次以统一规则应对网络犯罪的跨国威胁,为虚拟世界确立了与现实世界同等的法治秩序。”
越南国家主席梁强指出,作为全球互联网渗透率超70%的国家,越南深切体会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公约的签署将推动东南亚地区形成区域性治理合力。
中国代表在发言中详细阐述了公约的三大突破:其一,刑事定罪标准化,将计算机诈骗、网络洗钱等行为纳入各国刑事立法,消除法律灰色地带;其二,执法协作机制化,通过“24小时联络点”实现跨境取证响应时间从数月缩短至72小时内。
其三,能力建设制度化,发达国家需将GDP的0.05%投入技术援助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网络犯罪侦查实验室和威胁情报共享平台。
俄罗斯总检察长亚历山大·古赞宣读普京贺词时表示,公约体现了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国际规则重塑的决心。巴西代表透露,该国已启动国内审批程序,计划在公约生效后率先建立拉丁美洲区域性电子证据共享中心。
欧盟代表则承诺,将严格监督公约执行,确保数据共享不突破《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人权底线。
公约对电信诈骗产业链的打击直指要害。以东南亚诈骗窝点为例,犯罪集团通常将数据存储在第三国服务器,通过虚拟货币洗钱,受害者分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
根据公约条款,受害国可直接向数据存储国提出证据保全请求,通过“24小时联络点”快速冻结涉案账户;洗钱目的国需配合追踪虚拟货币流向,即使资金经过多层加密转移,也要追溯至初始交易节点。
技术援助条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反制利器。公约要求发达国家提供“端到端”支持:从培训侦查人员识别暗网交易,到协助建设区块链分析系统追踪虚拟货币;从共享诈骗话术数据库,到提供AI语音识别工具甄别诈骗电话。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预测,公约生效后,跨国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效率将提升30%以上,电信诈骗的存活周期将从目前的平均45天缩短至15天内。
然而,公约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人权组织“Access Now”警告,公约中“广泛共享个人数据”的条款可能被滥用为监控工具,尤其在部分人权记录存疑的国家。
对此,公约第6条明确“任何措施不得压制言论自由”,并允许成员国以“违反国际人权法”为由拒绝合作请求。技术中立原则与执法效率的平衡、数字主权与跨国合作的冲突,将成为未来执行中的核心议题。
签署仪式结束后,公约将继续在河内开放签署至2025年底。根据流程,公约将在第40个签署国完成国内批准程序后90天正式生效。
目前,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已启动立法审查,美国、印度等国表示将密切关注公约执行效果。联合国计划在2026年召开首次缔约方大会,评估技术援助基金运作情况,并建立公约执行情况定期审查机制。
这场在河内启动的全球治理变革,正重塑数字时代的国际秩序。当6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公约文本上落下笔迹,他们不仅是在签署一份法律文件,更是在为虚拟世界划定法治边界。
从儿童色情受害者的眼泪到老年诈骗受害者的积蓄,从企业数据泄露的损失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威胁,公约的每一项条款都承载着对数字时代安全秩序的深刻思考。
正如古特雷斯所言:“网络空间的和平与秩序,取决于我们能否超越国界,共同守护这个虚拟却真实的全球家园。”
来源:近代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