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山东烟台香岛湾的夜空被光影与烟花点亮,首届“未来电影计划·香岛湾全国大学生短片季”(以下简称此次短片季)荣誉颁授典礼在此圆满落幕。
作者:胡建礼
2025年10月25日,山东烟台香岛湾的夜空被光影与烟花点亮,首届“未来电影计划·香岛湾全国大学生短片季”(以下简称此次短片季)荣誉颁授典礼在此圆满落幕。
这场以“青年·教育·未来电影”为主题的影像盛会,历经半年多的征集选拔、制片工坊、展映交流,最终从全国183所高校的1695部参赛作品中甄选36部佳作,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电影人的创作活力,更构建起连接人才培养、教育实践、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的多元生态,既是山东“电影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培育新生力量的生动探索,其深远意义正随着光影的传播持续辐射。
人才发掘:搭建青年影人的梦想孵化器
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核心在于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期,既需要成熟导演的扛鼎之作,更呼唤青年创作者的新鲜血液。此次短片季精准把握行业需求,以“培育电影新生力量”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一套从创意征集到项目孵化、从作品展示到人才推介的完整体系,成为青年电影人的“梦想孵化器”。
此次短片季的人才发掘机制呈现出鲜明的专业性与包容性。在征集阶段,活动设置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及AIGC创作四大类别,涵盖“成片短片”和“创意/剧本”两个赛道,既为已有成型作品的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也为怀揣创意的青年学子敞开大门。这种多元赛道设计,使得不同创作阶段、不同艺术取向的青年都能找到参与路径,最终吸引了1695部风格各异的作品参赛,覆盖全国183所高校,充分激活了校园创作活力。
更为可贵的是,此次短片季并非简单的作品评选,而是构建了全流程的人才孵化链条。今年7月落幕的“制片工坊夏令营”,邀请14位行业资深从业者担任导师,让学员在168小时内体验从创意孵化到项目落地的全流程挑战。
编剧张冀、宋方金解构剧本创作精髓,导演叶伟民分享片场实践经验,AI技术专家探讨数字时代创作机遇,这种沉浸式教学让青年创作者得以快速衔接产业前沿。最终获得荣誉的36部作品中,既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成熟之作,也有充满潜力的创意项目,评委会主席焦雄屏率领的专业评审团秉持“专业、公正、前瞻”原则,既关注技术娴熟度,更重视“独特的观察、真诚的情感和勇敢的表达”,确保了人才选拔的专业性与前瞻性。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评委会荣誉作品《执马者》表现牧民与马之情深,辅以成长的恩怨,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成熟的叙事手法脱颖而出。摄影大气宏伟,视觉瑰丽,体现出超越年龄的艺术表现力和洞察力。另一部评委会荣誉作品《E-Spark》则代表了青年创作的创新方向,作为AIGC创作类的标杆之作,其大胆的创意构想和前沿的技术应用,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未来影像表达的探索精神。这些作品的涌现,印证了短片季人才发掘机制的有效性,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储备了一批兼具艺术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后备力量。
产教融合:构建影像教育的实践新范式
长期以来,高校影视教育与产业实践存在的壁垒,是制约青年创作者成长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作品虽充满创意,但往往因缺乏市场思维、技术支撑和行业资源,难以从校园走向市场。此次短片季精准破解这一痛点,以“教育引导创作、以实践检验成长”为核心理念,构建了“高校教育+产业实践+政策扶持”的产教融合新范式,为青年影像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此次短片季的产教融合模式贯穿于活动全流程。在创作源头,活动联合全国百余所高校影视专业,将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许多参赛作品都是高校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等机构的参与,确保了创作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作品既保持学术性与艺术性,又能对接产业需求。
在实践环节,“制片工坊夏令营”成为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将产业一线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理解市场逻辑、掌握专业技能。正如短片季总策划苑梅琳所言,活动致力于“推动短片从校园走向市场,从灵感走向片场”,这种双向衔接正是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
评委会主席焦雄屏为青年影人指出的“阅读、体验、实践”之路,点破了当前影视教育的核心症结与出路。这条路径旨在弥合书本知识与鲜活创作之间的断层,走出影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保利影业等产业机构的参与,则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对接市场的渠道,部分优秀作品已获得后续开发机会,实现了“以赛促产、以产助教”的良性循环。
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保障。山东省近年来出台和修订了《关于支持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十项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全业态、全流程的扶持体系,让高校与产业的合作有了政策依托,也让青年创作者的实践之路更加顺畅。
烟台市更是将香岛湾打造为青年电影人专属基地,提供拍摄协调、技术保障等全方位服务,让产教融合有了固定的物理空间与长效机制。这种“政策引导、高校主导、产业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影视教育的封闭性,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赋能:注入中国电影的未来新动能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创新突破,如何培育可持续的创作生态,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此次短片季以青年创作为切入点,从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生态构建三个维度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新动能,展现出对未来电影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在内容创新层面,此次短片季的优秀作品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多元的表达取向与深刻的时代洞察。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既有《执马者》《牧野有家》等关注民族文化和乡土情怀的人文之作,也有《我想飞》《第九空间》等探索奇幻题材的创新尝试;既有关注社会现实的《不,讲究!》《木头人》,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湖中来信》《兜风》《走慢点也没关系》。
这种题材的多元化表现出青年创作者对时代议题的敏锐捕捉,如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新鲜的内容视角。
技术创新的探索是短片季赋能产业的另一重要维度。活动专门设立AIGC创作类别,鼓励青年创作者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影像创作中的应用,评委会荣誉作品《E-Spark》等佳作的涌现,证明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巨大潜力。在制片工坊环节,AI技术专家与创作者共同探讨生成式AI对电影制作的颠覆与赋能,这种前沿探索不仅提升了青年创作者的技术素养,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短片季构建了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活动并非孤立的赛事,而是“未来电影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征集—孵化—评审—展映—转化”的全流程设计,形成了从创意到产品、从人才到产业的完整链条。
入围前20强的创意作品有6部获得拍摄扶持,在烟台、莱阳和香岛湾采风勘景并完成制作;入围前100强的作品获得全平台展映机会,实现了市场曝光与口碑积累。同时,短片季落户烟台香岛湾,构建起“以香岛湾影视基地为支点、短片为纽带的产业赋能新生态”,这种常态化、阵地化的布局,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持续输送优质内容与专业人才。
文旅融合:打造城市发展的光影新名片
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路径。此次短片季的举办,不仅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创作平台,更以影像为纽带,实现了影视产业与文旅产业的共生融合发展,为烟台打造了一张兼具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的“光影新名片”。
烟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与产业基础,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地貌与人文遗迹,使其成为影视拍摄的理想选择。香岛湾影视创意基地的建设,更是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载体。此次短片季的举办,让这一基地从单纯的拍摄场地升级为“青年电影人的启航地和未来电影发展的策源地”。
在短片季筹备和举行期间,众多青年创作者深入烟台、莱阳和香岛湾采风勘景,将城市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融入作品之中。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展映传播,实际上成为烟台文旅最生动的宣传片。
《香岛倡议》的发布,标志着烟台将影视与文旅融合发展纳入长期规划。倡议明确承诺为青年创作者提供政策扶持、拍摄协调、技术与资源保障等全方位服务。这种“倾情护航”的姿态,将吸引更多影视项目落地烟台,形成“影视拍摄—作品传播—游客到访—产业升级”的文旅融合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构建不仅包括影视创作的支持体系,更涵盖了文旅配套设施的完善、影视主题旅游线路的开发、影视IP衍生品的打造等多个维度,让影视产业成为拉动文旅消费、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引擎。
作为山东“电影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的影视文旅融合实践具有示范意义。此次短片季所汇聚的青年创作者、影视界大咖、行业专家、媒体资源,不仅提升了香岛湾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将为烟台带来持续的文化流量与产业机遇。未来,随着“未来电影计划”的常态化举办,香岛湾有望成为集创作孵化、拍摄制作、展映交流、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影视文旅综合体,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从青年创作者的逐梦之旅到电影产业的生态构建,从高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到城市文旅的融合发展,此次短片季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活动本身。它以光影为桥,连接了青年与时代、教育与产业、城市与未来,构建起一个多方共赢的文化生态系统。
当烟花散尽,光影留存,香岛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随着《香岛倡议》的落地实施,随着产教融合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影视文旅生态的持续优化,这里必将成为更多青年电影人的梦想启航之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来源:影视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