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倍预增?存储芯片三季报藏玄机,涨价潮下普通人别乱跟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3:19 1

摘要:这两天刷财经新闻,被一组数字惊到差点揉眼睛——19203%!不是笔误,是有家存储芯片企业的三季报净利润预增幅度,直接冲到了近200倍!紧接着一看,居然有10家存储芯片企业跟着“晒成绩”,预增幅度最低的都翻了一倍多,高的动辄十几倍、几十倍。

这两天刷财经新闻,被一组数字惊到差点揉眼睛——19203%!不是笔误,是有家存储芯片企业的三季报净利润预增幅度,直接冲到了近200倍!紧接着一看,居然有10家存储芯片企业跟着“晒成绩”,预增幅度最低的都翻了一倍多,高的动辄十几倍、几十倍。

但别光跟着数字激动,这波“赚疯了”的背后,是存储芯片涨价潮推着走的行业红利,可红利里的门道没那么简单:为啥突然涨价?10家企业的“高预增”是真赚钱还是虚的?跟咱们普通人到底有关系没?今天就用南方人聊家常的语气,一步步拆透,保证听得明明白白。

一、先搞懂:存储芯片就是电子设备的“随身仓库”,涨价早影响到你了

其实不用把存储芯片想得多高深,咱们拿日常用的东西类比就懂:

它就像手机、电脑、汽车的“随身仓库”——你拍的照片、存的视频、装的APP,还有手机刷视频时的临时数据,都得放在这个“仓库”里才能用。

细分下来就两类,记起来很简单:

1. “快取仓库”(DRAM,也就是内存):速度特别快,但断电就丢数据。比如你手机开着多个APP切换不卡顿,全靠它临时存数据,相当于“前台帮忙递东西的小仓库”;

2. “长期仓库”(NAND Flash,也就是闪存):能长期存东西,关机也不丢。比如手机里的128G、256G存储,移动硬盘、内存卡,都属于这类,相当于“家里放杂物的大衣柜”。

这波涨价潮,咱们早就实实在在感受到了:

• 上半年换手机,同配置机型比去年贵了200-300块,销售说“存储成本涨了”;

• 买1TB移动硬盘,年初才300多,现在得花400出头,涨了近30%;

• 就连监控摄像头用的microSD卡,128G的价格都比一季度贵了15块左右——这些都是存储芯片涨价,顺着产业链传到咱们身上的结果。

二、核心原因:为啥存储芯片突然涨价?就“货少了、抢的人多了”

这波涨价不是凭空来的,本质就是“供需失衡”——简单说,卖的货少了,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往上走,拆成两点讲更清楚:

1. 供给端:厂家“故意减产”,把货变少抬价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几大存储芯片巨头(比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就开始“缩产能”——不是造不出来,是之前市场上货太多,价格跌到“卖一片亏一片”,厂家只能通过减产去库存、抬价格。

比如三星去年底直接砍了15%的DRAM产能,SK海力士暂停了两条老生产线,连国内的部分企业都跟着减少低端产品供应——这就导致今年上半年市场上的存储芯片“供不上货”,尤其是手机、汽车急需的中高端型号,甚至出现“排队拿货”的情况。

2. 需求端:下游设备“疯狂抢货”,需求爆了

一方面,手机、电脑行业“回暖抢货”: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止跌回升,国内安卓厂商密集推新款机型,每台手机都得用DRAM和NAND Flash;笔记本电脑也因为开学季、办公需求,出货量环比涨了12%,对存储芯片的需求一下子上来了。

另一方面,新领域成了“吞金兽”:新能源汽车是最大增量——一辆智能汽车的存储芯片用量,是普通燃油车的5-10倍(比如自动驾驶要实时存路况数据,车机系统要存地图、音乐),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涨了20%,对存储芯片的需求跟着暴增;还有AI服务器,一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是普通服务器的4-6倍,AI行业扩产也在抢存储芯片。

一减一增之下,存储芯片价格从今年2月开始就稳步上涨,到三季度已经涨了3-4轮,部分型号的DRAM价格甚至翻倍——这也是10家企业三季报预增的核心底气。

三、10家企业“高预增”:是真赚钱,还是“账面好看”?

这10家企业的预增幅度,看着确实吓人:有近200倍的,有50多倍的,哪怕最“保守”的也涨了110%,但得拆透“预增”的本质,才不会被数字迷惑:

1. 预增幅度高,有“去年基数低”的原因

去年三季度,存储芯片价格正处于“低谷”——很多企业卖产品的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净利润要么亏损,要么微利(比如某企业去年三季度净利润才100多万)。今年三季度,随着价格上涨,净利润涨到2亿多,算下来预增幅度就达到“近200倍”——不是今年突然赚了天文数字,而是去年的“起点太低”,基数效应放大了幅度。

2. 真赚钱的核心:“量价齐升”+“成本下降”

排除基数因素,这10家企业确实在“闷声赚大钱”,关键靠两点:

• 价涨:存储芯片价格同比涨了40%-60%,比如DRAM均价从去年三季度的2.8美元/片,涨到今年的4.2美元/片,每卖一片多赚1.4美元;

• 量稳:虽然行业在减产,但这些企业主要做中高端产品(比如汽车级、AI级存储芯片),下游需求旺,销量没降反而微涨;

• 成本降:去年高价买的原材料今年陆续用完,新采购的原材料因为行业减产,价格反而比去年低,加上生产线效率提升,单位成本降了15%左右——价涨、量稳、成本降,净利润自然大幅提升。

3.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分蛋糕”,门槛很高

这10家能预增,不是因为“存储芯片行业好做”,反而行业门槛极高:

• 技术门槛:造存储芯片要顶级的光刻机、蚀刻机,比如3D NAND Flash(高端闪存)的堆叠层数,现在主流是176层,国内能做到128层以上的企业没几家;

• 资金门槛:建一条存储芯片生产线,要花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不是小厂家能承担的;

• 客户门槛:手机厂商、汽车厂商选存储芯片供应商,要经过1-2年的验证,不是新企业能随便进入的——所以这波红利,主要集中在有技术、有客户、有产能的头部企业,小厂家根本抢不到。

四、关键态度:别一看到“预增”就心动,普通人要避开三个坑

聊到这儿,肯定有人想问:“这行业这么火,是不是有机会?”——咱们先把话说透:存储芯片涨价、企业预增,是行业复苏的信号,值得高兴,但对普通人来说,千万别把“行业红利”当成“自己的机会”,三个坑必须避开:

1. “预增是过去时,未来不一定持续”

三季报预增反映的是“今年三季度”的业绩,而存储芯片价格已经涨了3-4轮,现在部分厂家已经开始悄悄恢复产能(比如三星计划四季度重启一条DRAM生产线),如果供给慢慢上来,而需求端(比如手机出货量)没跟上,价格可能会回调——企业明年的业绩,不一定能保持这么高的增速。

2. “股价涨不涨,和预增不是一回事”

之前有几家企业出了预增公告,股价反而跌了——为啥?因为资金早就“提前炒作”了:从今年2月开始,存储芯片板块就涨了不少,很多资金已经赚了一波,等公告出来,反而“利好兑现”开始套现。对普通人来说,看到预增再想进去,很可能“高位站岗”。

3. “别跟风买相关产品,没必要囤货”

有人可能想:“存储芯片涨价,我先囤个移动硬盘、内存卡?”——完全没必要。现在价格已经涨到高位,后续随着产能恢复,价格大概率会慢慢平稳,甚至小幅回落;而且这些产品都是消耗品,囤多了放着也会贬值(比如新的存储规格出来,老产品就不值钱了),按需购买就好。

总结下来就是:为国内企业能抓住行业红利、赚大钱高兴,没问题;但要是想借着消息“凑热度”,不管是投资还是囤货,都得想清楚——红利背后的风险,往往比机会更隐蔽。

五、行业复苏是慢功夫,理性看待才是真清醒

其实这波存储芯片的“涨价潮”和“高预增”,本质是行业周期的正常波动——存储芯片行业向来是“三年涨、三年跌”,之前跌了两年多,现在刚好走到“复苏向上”的阶段,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用把它当成“暴富信号”,更不用跟风凑热闹:看到企业赚钱,知道咱们的产业链在进步,就够了;买电子设备时,知道“为啥涨价”,按需购买不被割韭菜,就是最大的收获。

大家觉得,这波存储芯片涨价能持续到年底吗?咱们评论区里聊一聊~

我是季秋,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