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北京涮肉,以前是老爷子们围炉闲聊的烟火气,现在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流量密码。
老北京涮肉,以前是老爷子们围炉闲聊的烟火气,现在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流量密码。
你敢信?
现在吃一顿涮肉,能扫码查羊的爷爷奶奶是谁。
内蒙古的羊戴电子耳标,从吃草到上桌,全程直播。
冷链车一路-35℃冻着,到店温度还不准超-18℃——这哪是涮肉,简直是航天级保鲜。
东来顺的铜锅,外表还是老样子,里头藏着温度传感器,手机一连,火候自动调。
你刷个抖音,还能看到00后把羊肉摆成玫瑰花,麻酱拉出心形图案。
以前觉得这事儿太讲究,现在发现,年轻人不是不爱传统,是嫌传统太闷。
最绝的是那家藏在杨梅竹斜街的民宿,不光住,还能亲手切羊肉、调麻酱。
老板说,来的人八成是第一次碰铜锅,但走的时候,九成说“比外卖香一百倍”。
不是他们突然爱上了老味道,是他们终于发现,有些味道,得亲手碰一碰才记得住。
去年北京出了个《涮肉服务规范》,切肉厚度必须0.8到1.2毫米,铜锅含铜量不能低于98%。
听着像官样文章,可你细品——这是在给“吃”立规矩。
不是说非得按古法,而是别让“涮肉”变成“烫肉片”。
南门涮肉后厨24小时直播,有人蹲着看厨师切肉,一小时能看六七遍。
弹幕里全是“这刀工我学不会”“这肉片薄得能透光”。
没人觉得这是表演,都觉得这是手艺。
洛杉矶的东来顺进了米其林,巴黎美食周上,法国大厨拿鹅肝酱配麻酱,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这是亵渎,可你想想,当年麻酱配蒜泥,不也被老辈骂过“不正经”?
数据说,北京涮肉市场今年干了67个亿,年轻人占了四成。
他们不是不爱老北京,是不爱“老北京”三个字背后的刻板印象。
他们愿意为一块能扫码溯源的羊肉多花二十块,愿意为一个能自己动手的铜锅多等半小时。
传统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老物件,是能被摸、能被改、能被重新讲一遍的故事。
你见过谁家祖传的菜谱,是靠直播卖爆的?
谁家的铜锅,是靠APP调火候的?
谁家的麻酱,能让法国厨师连夜研究配方?
别再说“老味道不能变”了。
真正的好味道,从来不怕变,就怕没人愿意碰。
来源:泰安 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