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 VS 东北,谁是烘焙品类的“新王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00:32 1

摘要:85度C在北京的门店已经缩到只剩个零头,多乐之日把“暂停营业”的告示贴得比面包还显眼。台系、韩系烘焙的退场不是新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场直播——就像老式诺基亚的铃声,一响就知道时代翻页了。

85度C在北京的门店已经缩到只剩个零头,多乐之日把“暂停营业”的告示贴得比面包还显眼。台系、韩系烘焙的退场不是新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场直播——就像老式诺基亚的铃声,一响就知道时代翻页了。

空出来的商场好位置,第一时间被东北人抢下。沈阳三家店——入口天物、崎本的店、一栗nutco——今年把北京西直门凯德、西红门荟聚、西单更新场当成自家客厅,装修完直接拎包入住。它们把后厨玻璃擦得比手机贴膜还亮,29元的榴莲王面包、36元的生吐司、现磨花生酱香气顺着风幕机往外飘,年轻人一边吐槽“贵”,一边排队自拍发小红书。东北烘焙的打法很简单:把面包当剧本杀卖——场景、人设、道具全配齐,让你花钱买的是“氛围”而不是碳水。

同一时间段,江西人却在全国菜市场、县城步行街、大学后门的两米宽门脸里,用5块钱一袋的桃酥、2块钱一块的无水鸡蛋糕悄悄数钱。资溪4万面包大军、鹰潭400亿产值,像两支不用微信的游击队:谁家火了就抄谁,抄完立刻用低价+多店战术淹没你。鲍师傅肉松小贝、泸溪河桃酥、詹记麻花,表面是网红,背后是“江西村”的集团军——他们先让亲戚朋友在各地开小店练手,盈利模型跑通后,再把招牌刷成统一LOGO,一夜之间“千店同貌”。没有发布会,没有VC,没有热搜,只有凌晨三点出炉的热气,和第二天中午卖空的托盘。

看懂这两套打法,就明白烘焙赛道不是“谁干掉谁”,而是“谁同时占领不同次元”。

东北派像高端商场里的快闪艺术展:面积150㎡以上,装修砸进300万,SKU不超过60,客单价拉到40+,卖的是“我值得被犒赏”。江西派像县城早市里的10元店:面积20㎡够用,SKU可以堆到200,客单价压到10块以内,卖的是“便宜好吃还能带回家”。两条平行线,暂时谁也撞不到谁。

但中间层正在消失。20-30元价格带、30-70㎡街铺,过去是台系、韩系的地盘,现在成了真空。谁能补位?答案不是第三个“区域帮”,而是“单品刺客”。

UH祐禾把“生吐司”做成iPhone Pro,一条42元,靠现烤+黄油香+排队限购,单店日流水过万;one bagel·一个贝果把贝果切成12种口味,像卖口红一样卖碳水,18元一个,写字楼女生当工作日勋章;石头先生的烤炉用“低糖低油”+“石窑”概念,把欧包做成健身餐,32元一个,健身教练直接当私教课配套卖。它们不拼门店数量,拼“记忆锚点”——只要消费者一想到某个细分场景,就自动把品牌名填进去。

再把镜头拉远:中国烘焙市场规模已破3000亿,可CR10(前十名市占率)不到10%,碎片化得像沙滩。上游原料端,江西早已把“桃李+南顺+安琪”的供应链摸得门儿清;中游冷链,东北新势力直接对接“顺丰+京东”全程温控,当天面团沈阳上高铁,北京下午就能上架;下游支付,不论贵到49元还是便宜到4.9元,一律扫码即走。基础设施成熟,意味着“明天谁都能开烘焙店”,也意味“后天谁都可以被抄光”。真正的护城河只剩两条:一是占领心智的速度,二是把成本压到别人抄不动的极限。

所以别再问“江西和东北谁赢”。胜负手已经不在它们手里,而在消费者明天想为什么样的情绪付下一次钱:是想在商场里拍一张“日系滤镜+玻璃厨房”的照片,还是在菜市场拎一袋“刚出锅还烫手”的桃酥?或者,被某个只卖一种单品的“刺客”突然戳中,心甘情愿掏出比午餐还贵的价钱买一条面包?

烘焙江湖没有王,只有一张张刚出炉的门票。谁抢到,谁就能在下一口热气散掉之前,先让自己活下去。

来源:Oceanside7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