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大”历史上,第十三任校长蔡元培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老先生,他在任职期间,将众多顶级学者聚于“北大”门下,将北大打造成了一所学术的殿堂。同时,蔡先生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新观念。不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人品上,以及眼界、地位上,蔡先生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
在“北大”历史上,第十三任校长蔡元培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老先生,他在任职期间,将众多顶级学者聚于“北大”门下,将北大打造成了一所学术的殿堂。同时,蔡先生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新观念。不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人品上,以及眼界、地位上,蔡先生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和“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字:鹤卿,又字:仲申,乳名:阿培,曾用名:蔡振。公元1868年的清朝同治七年,蔡先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户书香家庭。他从小聪慧过人,四岁的时候就进入一家私塾读书,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还兼习书法。十七岁的时候就考上了秀才,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开堂教课了。二十二岁的时候,蔡先生便考上了举人,二十三岁的时候就中了贡士。在光绪十八年,也就是1892年,他以二甲第三十四名的成绩成为了一名进士。
那个时候,随便哪个秀才写的字都是个顶个的棒棒哒,更何况能够参加殿士成为进士的人,其书法是不容置疑的,因为那时的书法是第一硬核,一名考生的书法不过关,恐怕连秀才也考不过,更别说还想考举人了,进士了,连想也别想。
那么蔡先生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蔡先生当年参加殿试的这份试卷,就会发现这小楷写的是非常精妙的,通篇没有任何一处修改。
在蔡先生的那个时代,“馆阁体”是御用体,在蔡先生的书法中也能看出“馆阁体”的痕迹,但,他却没有被这种书体而束缚,我们还是能够从其结体中看出朴拙与活泼相融之气,
这样既能符合了殿试书写的规矩,还能使阅卷者不会有呆板和枯燥的感觉,不仅做到了法度与意趣上的相得益彰,而且还做到了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蔡先生的书法,以唐朝颜真卿、欧阳询以及宋朝的苏东坡等人的楷书风格为基础。起笔部位多以藏锋逆入为主,中锋圆润行笔,彰显出棉中裹铁暗藏筋骨的质感,清晰自然的提按变化,在质朴中呈现出真趣。
整幅试卷中的字体方正端庄,呈现出左紧右松的状态,既不显的拥挤也不显的松散。在章法上也是疏密相宜,因为是试卷的原因,在墨色上是非常平和的,没有过浓的部分,也没有过淡的明显变化与对比,显示出一种温润精致的美。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评价说:“蔡先生书法如其人,冲淡平和,有君子之风”。
蔡先生的小楷在笔法上相当严谨和规范,这种不激不厉,以横取势,疏朗宽博的风格中,有三国时期的钟繇和北宋苏东坡的书法风格。作品中流露出的文化气息,彰显出蔡先生“以学养书”的人格修养。
来源:文史哲快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