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截图对比:三个月前她演被抛弃的女主,现在演的是“这款面膜真的不垮脸”。
短剧演员靠综艺火了,观众却开始嫌广告太硬。
红果的短剧突然不讲剧情了,满屏都是“点下方购物车”。
韩雨彤在剧里哭着喊老公别走,下一秒转身卖起了羽绒服。
弹幕炸了:这哪是短剧,是直播切片。
没人说不能带货。
可当演员的哭戏变成商品演示,观众的耐心也快耗完了。
有人截图对比:三个月前她演被抛弃的女主,现在演的是“这款面膜真的不垮脸”。
平台说这是创新。
可谁家创新是把观众当韭菜割?
AI剪辑能精准切出你爱看的片段,也顺手把广告卡进你心跳最猛的那几秒。
看完三分钟,脑子里只剩“买它”。
抖音那边学得更快。
《短剧诞生记》直接拍剧组怎么熬夜改剧本、怎么吵架、怎么为一个镜头跪着拍十遍。
观众看的是人,不是商品。
播放量破亿,没一句“下单”。
红果的演员现在都开个人号了。
韩雨彤一条幕后花絮播放八千万,可评论区清一色:“你演的女主真惨,现实里却卖得比谁都狠。
”
他们说这是生态闭环。
可闭环要是把观众关在广告里,那叫牢笼。
没人反对短剧变综艺。
但综艺要是成了购物频道的马甲,那就不是进化,是退化。
年轻人不是不爱看。
是不爱被当傻子。
你演得越真,我们越怕。
怕你下一秒,连眼泪都要标价。
平台算得清GMV,算不清人心。
真想赚钱,别把观众当数据。
真想长久,别把故事当促销。
你卖的不是衣服,是信任。
而信任,比流量贵得多。
来源:墨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