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谁懂啊!咱村的菌菇棚里藏着‘宝藏’——新引进的食用菌像云朵一样冒头,香菇自带‘天然香氛’,木耳在木头上‘蹦迪’呢!”15日上午9点,岫岩牧牛镇益林村的“00后”小伙张新雨蹲在菌菇棚里,对着手机镜头展示自家种植的香菇,身后的菌棒上,鲜嫩的菌菇正顶着露珠茁
“家人们谁懂啊!咱村的菌菇棚里藏着‘宝藏’——新引进的食用菌像云朵一样冒头,香菇自带‘天然香氛’,木耳在木头上‘蹦迪’呢!”15日上午9点,岫岩牧牛镇益林村的“00后”小伙张新雨蹲在菌菇棚里,对着手机镜头展示自家种植的香菇,身后的菌棒上,鲜嫩的菌菇正顶着露珠茁壮成长。这个年轻“段子手”,用一条15秒的短视频,让自家的食用菌基地在抖音上收获无数点赞。
张新雨的父母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有多年,基地内食用菌种类繁多,包括滑子蘑、香菇、木耳、银耳等,不仅自家获得了可观的收益,还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增收就业。耳濡目染下,张新雨对食用菌产业有着特殊的情怀。不过,张新雨却有着同传统种植户不一样的发展思路。“现在年轻人都刷短视频,为啥不用它给家乡带货?”戴着黑框眼镜的张新雨说话带着闯劲。
起初,父母对张新雨的“网络计划”半信半疑:“蘑菇能拍出啥花样?不如多侍弄几棚菌棒。”但张新雨却把手机变成“新农具”:蹲在菌棒前演示如何用湿度计监测环境;趴在棚顶,用航拍镜头展示千亩菌菇基地;甚至穿上搞笑戏服扮演“菌菇大侠”,用段子讲解不同菌菇的生长习性……在“香菇成长日记”的系列视频里,张新雨给每一簇香菇都起了昵称,用拟人化配音演绎“菌菇家族的日常”,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人次,吸引了沈阳、大连等地3家收购商主动联系合作。
镜头外的张新雨是个实打实的“技术控”。为了攻克新品种食用菌的种植难题,他把卧室变成“实验室”,桌上摆满《食用菌栽培学》等专业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菌棒的成长数据:平菇菌棒温度需控制在20℃至24℃,每天通风3次;木耳怕强光,需用遮阳网调出“柔光滤镜”。通过反复试验,张新雨摸索出“早晚温差刺激法”,使新品平菇增产30%。
“别小看这些数据,拍视频时都是‘干货’。”张新雨一边调整棚内的加湿器,一边打开手机展示最新作品:“家人们看这里!这个蓝色仪器是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相当于菌菇的‘私人管家’,现在洒水都不用手动,手机点一点就搞定!”这条“揭秘菌菇棚黑科技”的视频,让广大网友直观地了解了现代农业的模样,也吸引周边20多位村民慕名前来“取经”。
随着粉丝量不断增长,张新雨的“生意经”越念越活。他牵头成立钟家村菌菇合作社,吸纳32户农户入股,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和销售渠道。村民李桂兰指着自家新建的大棚笑着说:“跟着小雨干,菌菇不愁卖。”如今,合作社的菌菇除供应传统市场外,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开启“线上下单+冷链配送”模式,让北京、上海等地的客户在48小时之内,就能吃到新鲜菌菇。
“下一步,我想拍个‘菌菇宴教程’系列,让网友知道咱的蘑菇能做出108道菜!”谈及未来,张新雨眼里闪着光,“年轻人就得用新法子做事。手机既能拍段子逗乐,也能作为‘新农具’,助力农事产业发展。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咱钟家村的山水美、菌菇香,跟着互联网走,乡村一样能‘潮’起来!”
暮色四合,张新雨又钻进菌菇棚,拍摄夜景。手机灯光下,新生的平菇如白玉般晶莹,张新雨对着镜头比出“666”的手势:“家人们,这波‘菌菇盲盒’开得值不值?明天带你们看木耳‘喝露水’的名场面!”评论区瞬间涌入上百条留言……这位年轻的“乡村网红”,正用笑声和汗水,正用创新思维,在希望的田野上解锁属于新农人的“流量密码”。
全媒体记者 赵宇泽
来源:鞍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