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法国军队武器装备——步枪革新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2:50 1

摘要:从1874年开始,这把枪就一直跟着法国走天涯,特别是在殖民地,哪里有远征队、海军陆战队、二线部队,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你去军博看看,那些枪托上刻着地名、补过的木头和一圈圈的磨损痕迹,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在外头跑过多少地方,像老兵把经历都刻在了身上。

格拉斯步枪最后还真没被丢进博物馆的角落就被忘了。

从1874年开始,这把枪就一直跟着法国走天涯,特别是在殖民地,哪里有远征队、海军陆战队、二线部队,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它的影子。你去军博看看,那些枪托上刻着地名、补过的木头和一圈圈的磨损痕迹,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在外头跑过多少地方,像老兵把经历都刻在了身上。

说起战场表现,格拉斯不是什么完美的神兵利器,但它在很多场合能顶事。拿北非来说,面对白人骑兵的冲锋,格拉斯的短距齐射能把对方打散。原文提到的那个1881年突尼斯小例子,步兵在300米外连发两轮就把骑兵打散,这类事并不少见。去东南亚作战时,法军遇到的对手还在用前装滑膛枪,射程和连发能力上都被压着走,1883年那次“纸桥战”里,格拉斯凭着射程和连射把防线压住,后手比较硬的就是连射和压制。只是环境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撒哈拉的沙、印度支那的湿气对这类枪械折腾得厉害:沙子会卡住机匣,湿气会让木枪托裂开,这些都不是花言巧语能解决的。

兵工厂不是傻瓜,1880年前后开始动了手脚改进。加上了防尘盖、把原来的枪托换成核桃木、装上长52厘米的四棱刺刀。海军陆战队又要了短点的卡宾枪,长990毫米,便于在船舱和丛林里操作。可以看出,战场的需求逼着这把枪不断变形,像人穿着换季衣服一样随环境调整。

把格拉斯放到技术谱系里观察,就更能看出它的地位。它并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而是夏塞波(1866年)技术的延伸。夏塞波是针发枪,用纸壳弹配合橡胶密封,射速和射程在当时都不错,但纸壳遇潮就废。德国毛瑟把金属弹壳的方向丢出来以后,大家发现问题可以这样解决。1874年,军械师巴塞尔·格拉斯干了个折中活:在老的栓动机匣上改弹膛,让它能用11毫米的黄铜后发壳。换句话说,是把新型弹药塞进旧结构里,省了大笔钱,也省时间,生产速度快起来。兵工厂照着改造,一年半左右就把三十万支搞出来,成本直线下降。

弹药和射击性能这些干活的数字也别忘了。格拉斯用的是11×59mmR的黄铜后发壳,卷边收口,装4.5克黑火药,发射25克的铅弹头,出膛速率大概在450米/秒,宣称的有效射程能拉到1200米。射速比夏塞波那会儿有提高,从原来的8到10发每分钟,能上到12发每分钟。士兵的操作也不复杂:拉栓、退壳、装弹、闭锁,循环就行,这套动作对受训兵来说算是熟练活。

格拉斯也不是孤军奋战,那个年代法国在整体上也在调整军备配套。1873年的军官左轮、1875年的霍奇基斯机枪都和它一起列装,军队还有步兵操练手册,规定了战斗距离和节奏:几百米外要稳准,接近两百米就加速了,五十米以内就准备上刺刀。1884年北圻的冲突里,这套打法反复用到,步兵齐射配合冲锋成了一套套路。

工业化生产是格拉斯能大量装备的关键。圣艾蒂安、沙泰勒罗等国营兵工厂开始实行标准化和流水程序,零件公差控制到0.2毫米,意味着不同厂出的零件能互换。1874到1886年之间,这把枪的总产量据说有130万支,峰值时据记录月产能到过1.2万支。这样的规模,才让法国在全球投射武力时有了弹药和枪械的后备。

技术在进步,格拉斯也逃不过被替代的命运。1886年勒贝尔步枪引入无烟火药后,军械水平又迈出一步。可别以为格拉斯就立刻退休了——库存多、改造方便,它在二线单位和殖民部队中继续服役到20世纪初。举例来说,1894年马达加斯加远征时,海军陆战队还带着改进型M1874/80去打,这说明老装备在特定环境下还是有用处。再有意思一点,巴尔干那边有国家把缴获的格拉斯改口径到6.5毫米继续用,这说明这套设计有一定的可塑性。

把夏塞波到格拉斯再到勒贝尔这段线连起来看,基本就是从纸壳弹到金属壳的技术转折。夏塞波在普法战争里暴露的问题给了设计者方向,金属弹壳解决了防潮难题,也让射速和后勤更好管控。格拉斯的办法有点像把新发动机装到旧车架上,既省事又能快速提升性能。勒贝尔后来的设计虽然换了口径和新火药,但在机匣结构上还能看到继承的影子。

最后的画面常常是安静的:军博里那些格拉斯步枪摆着,枪托上雕着地名,木头补过、螺丝孔边发黑,像老照片一样把它们曾经走过的地方一丁点儿一丁点儿交代出来。它们不再开火,只是把那段走过的路默默地放在那里。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