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宁之名始于元代,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将和宏州改置为镇宁州,取“镇服安宁”之意,与彝族部落“普里”的地域文化融合。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牂牁郡属地,元代正式建立中层行政机构,明清时期形成州、卫、土司并存的治理格局,1963年成立自治县。境内黄果树瀑布、
一、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整体名称来源
镇宁之名始于元代,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将和宏州改置为镇宁州,取“镇服安宁”之意,与彝族部落“普里”的地域文化融合。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牂牁郡属地,元代正式建立中层行政机构,明清时期形成州、卫、土司并存的治理格局,1963年成立自治县。境内黄果树瀑布、夜郎洞等自然奇观,以及布依族“六月六”、蜡染等文化遗产,构成“瀑乡”“银城”的独特标识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扁担山镇
因境内扁担山得名。该山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长条状山梁,两端隆起如扁担挑物,布依族称其为“翁座”,意为“群峰托锅”,后雅化为“扁担山”。明代属安庄卫,1953年设布依族自治区,2016年撤乡建镇。镇内夜郎洞村因传说夜郎王曾居于此得名,革老坟村因仡佬族古坟遗址得名 。
2. 黄果树镇
因境内黄果树瀑布得名。“黄果树”为布依语“gul gues”的音译,意为“水边的树”,后因瀑布闻名遐迩,成为镇名。明代属安庄卫,1914年设镇,1999年由黄果树管委会托管。镇内石头寨村以布依族石木结构民居闻名,白水河村因河流清澈得名 。
3. 六马镇
原名六马区,民国初期为黔西南商贸要道,因设有六个马帮驿站得名 。1952年划归镇宁县,2012年撤乡建镇。镇内蜂糖李种植区因果实甜如蜂蜜得名,弄袍村为蜂糖李母树发源地。
4. 募役镇
明代为“募兵之地”,设上、下募役司,因镇政府驻下募役得名。清康熙年间裁卫入州,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镇内贾角山村因山形似牛角得名,斗糯村以布依族传统糯米酒酿造技艺闻名 。
5. 革利乡
名称来源待考,一说为布依语“gul li”音译,意为“箐林深处”。境内古茶树资源丰富,革利村有树龄750年的古茶树群,2019年列为省级保护对象 。
6. 丁旗街道
原名金鸡堡,因传说天上金鸡飞落此地得名。明代设丁旗堡,属军屯,丁姓旗官驻守。民国时期称安西镇,2016年改街道。街道内桂家湖村因桂家河源头得名,猫猫洞村以喀斯特溶洞群闻名 。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弄染村
布依语称“nongx zanl”,意为“羊场平地”。清咸丰年间为周边集市,逢羊日赶集,故名“羊场大地”。1935年红军长征至此,彭德怀与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史称“弄染结盟” 。
2. 高荡村
布依语称“翁座”,意为“群峰托锅”,因村寨坐落在环形山坳中得名。明代伍、杨两姓因寻羊迁居至此,现存明清石板房200余栋,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
3. 乐运村
布依语音译,意为“坡脚的坪子”。村庄位于河谷缓坡地带,以种植甘蔗、芭蕉闻名,乐运河穿村而过 。
4. 革老坟村
因仡佬族古坟遗址得名,“革老”为“仡佬”谐音。村内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传承人王芳仁在此设立文化陈列馆,保存布依服饰、乐器等文物 。
5. 田官堡村
明代民屯,田姓聚居并设防御工事,故名“田官堡”。现存清代民居院落,堡墙、箭楼等遗迹保存完好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夜郎洞
传说夜郎王曾居住于此,故名。溶洞群面积48.6平方公里,含夜郎寝宫、石花洞等奇观,2019年评为国家4A级景区 。
2. 安庄卫城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卫,因堡内奇石“安庄”得名。嘉靖十一年(1532年)镇宁州治迁入,形成“州卫同城”格局,现为镇宁县城核心区 。
3. 镇宁山
原名东坡山,清康熙年间以州名更名。海拔1678米,为县境最高峰,山体植被茂密,山顶有明代城隍庙遗址 。
4. 红旗湖
1958年建成的人工湖,因红色革命纪念意义得名。湖区面积5.6平方公里,湖岸分布布依族风情园、水上乐园等设施 。
镇宁地名体系呈现“军事屯堡—民族共生—自然崇拜”三重特征。从扁担山的明代军屯,到六马镇的马帮驿站;从高荡村的布依聚居,到弄染村的红色记忆,每个名称都是西南边疆开发史的缩影。自然地理(如喀斯特地貌、北盘江支流)与人文事件(如改土归流、红军长征)交织,形成“瀑布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三大脉络。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镇宁作为“中国瀑乡”“布依蜡染之乡”的文化基因库,为研究西南民族迁徙、军事防御及喀斯特生态演化提供了珍贵样本。
来源:游览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