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霜降”并不是诗意盎然那么简单,一波新冷空气直接杀到,明天“冻手冻脚”,后天“冷上加冷”!
10月24日,上海风向标骤变!每个人都在问,冷空气到底多凶?气温咋就说降就降!
一夜之间,上海街头早起的上班族,已经有人穿上厚外套……有人不信邪,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个“霜降”并不是诗意盎然那么简单,一波新冷空气直接杀到,明天“冻手冻脚”,后天“冷上加冷”!
“气象台出的预警,老百姓不信就只有挨冻!”
风说来就来!今天一早,陆地阵风直逼6级。有人头发凌乱,有人抱怨头疼,有人还在问“衣服到底穿多少?”
气温17到23℃,表面上看还能撑,可谁在马路上真敢只穿一件薄衣服?
冷风、低温,早晚温差大,老人在公园遛弯都缩脖子
阳光是有,但下午云层多起来,暖意被风抽走。大家一边晒太阳,一边缩紧衣领。谁不想舒服点?但天总会变脸!
今年“霜降”特别真实!冷空气一连串,预警其实少,可生活压力大了。小孩上学加衣,老人要关窗,年轻人手机提醒都响不停
“老天爷给的好天气,根本不持久!”
明明昨天有人还在喊热,今天已把夏天的记忆彻底丢了。中午出门吃饭,被风一吹,谁还不喊一声哎哟?
冷空气势力增强,昼夜温差拉大,谁敢大意?有人说“秋老虎”还在,但冷风已经在等,不关注天气只能吃苦头!
本周六,气温最高23℃。看似宜人,其实出门就要防风防寒。老百姓行情价问的是:“到底这天还能撑几天?”
有人早在朋友圈贴上“冬衣提醒”,怕孩子冻着,怕老人受凉。气象台天天更新,老百姓盯得紧,怕错过温度骤降那几小时!
后天起,上海气温进入“波动季”。阴云多、小雨来、冷气压下,不争气的感冒随时找上门。有多少人这个时候才想起“天不由人,冷暖自己知”
有人讲,冷空气才是魔鬼,阳光只是暂时的安慰
不能小看“霜降”的力量。去年这个时候有人病倒,今年更怕一不留神就被秋风击倒。热水都备好了,厚衣已上柜……但这温度下滑,就是不给人留情面!
周日起,局部小雨加多云,气温砸在22℃左右。开车的嫌窗子雾气重,骑自行车的怕风吹面。上海这城市,冷与热,就是开关一秒定。
冷空气扩散快,加上高空冷流,下班路上已有人裹着围巾。晚饭后去散步,都要考虑衣服加不加的事,谁还敢相信天气预报不看?
“月底前肯定还要遭一轮冷空气”
气温像过山车,上海的秋天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一面是晴天温柔,一面是风寒刺骨。你家孩子今天穿短袖,明天可能已经得用秋裤。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一天两拨温差。
上海人的冷暖自知,不是段子。每年这时候,居委会通知基本都围着“别着凉”转圈。买感冒药,抢姜汤,饭店热饮卖爆……所有小细节都在提醒:冷空气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有谁觉得今年天气特别怪?街坊间流传各种防寒秘籍,年轻人晒朋友圈“冻成狗”,专业人士天天推送气象动态。全民抗寒,已经变成城市的新时尚!
早出晚归的那批人更知道苦。“上午热,下午冷,晚上更惨”,家里没个备用大衣就是找抽。
谁家不担心老人和小孩感冒?超市棉被热卖,校园广播提醒加衣,一到放学都在催:“快点啊,冷风等着呢!”
天冷了,健康格外值钱。随手抓一把陈皮炖梨,已经成了很多上海人日常养生新宠……谁还敢不认真煮一锅,晚上就怕咳嗽停不下来!
“陈皮雪梨汤”冒着热气,家里弥漫梨香。不是养生,是自保。秋凉带来的咳嗽,让汤成了救命稻草。老方法有老套路,“润肺止咳”不是广告,是老底子教的真理
再多人嘴上说“天气还好”,心里其实早发现不对劲:“霜降了,早晚太冷了点!”谁不是在两难选,穿多还是穿少?
上海的气候铁律就是变化快!预警少,不代表没有风险。你出门忘了看气象,隔壁老王已经在楼道里晒羽绒服
不少家庭已经调整作息,晚归的“外卖小哥”穿起了厚外套,公交车上一排人缩着脖子……整个城市,都在靠天气做决定。
家里热水袋备好了,晚上喝热汤才安心。老人轻声念叨:“天冷总得多注意”
下周一,气温掉到15~20℃!太阳难找,冷风藏在每个角落。谁还敢掉以轻心?
以后几天,冷空气接连影响,气温波动肉眼可见。朋友圈里一条条提醒,已经像广播播报一样,谁都不敢忽略。
谁家的孩子还坚持不加衣?谁家的老人还推不开窗?谁敢夜里不盖厚被?
上海冷空气来了!你准备好了没有?!
降温、风大、温差大、养生、感冒……生活里每个人都躲不过这场秋天的考验
究竟该信“天气预报”,还是信“自家体感”?谁更懂上海的秋天?你怎么保暖?你感受到了变化吗?分享下你的秋季抗寒大招,评论区见!
来源:梦雪说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