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丙肝的全称是丙型病毒性肝炎,其致病病毒是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主要通过输血,针刺,吸毒的方式传播。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丙肝感染者已达760万,相比甲肝乙肝这两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同样是病毒性肝炎的丙肝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
丙肝的全称是丙型病毒性肝炎,其致病病毒是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主要通过输血,针刺,吸毒的方式传播。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丙肝感染者已达760万,相比甲肝乙肝这两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同样是病毒性肝炎的丙肝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它与乙肝一样都是通过血液、性、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丙肝病毒感染比乙肝病毒感染更容易慢性化,它可导致肝细胞坏死,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生命健康影响极大。但与乙肝不同的是,目前丙肝已经可以治愈。
丙型肝炎起病隐匿,感染后只有约20%的患者会表现为急性肝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低烧、皮肤发黄等症状,而80%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也是漏诊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正是由于丙肝病毒感染后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甚至无症状,造成丙型肝炎不容易被早期发现,更谈不上早期治疗。随时间的推移,慢性丙肝这一“隐形”疾病将不再沉默,最终会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杀手”。
丙肝病毒家族成员众多,依据其“长相”和“家谱”,可分为6个“民族”,称为基因型。丙肝病毒目前可至少分为6个基因型,用数字1-6表示。每个基因型有不同亚型,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1a,2b,2a,2b,3a,3b型等,目前发现的6种丙肝病毒基因型中至少包含68个亚型。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在全球分布存在差异。在中国,流行的丙肝病毒基因型以1b型居多,占56.8%。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不同,因此,丙肝病毒感染者在治疗前检测病毒基因型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与乙肝和艾滋病感染途径相似,丙肝病毒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如输血、不安全静脉注射和使用血制品等。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行为,如与他人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和穿耳洞等,也会增加感染丙肝的风险。
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导致慢性肝炎。感染后的病程越长,治疗难度就越大,疾病负担也就越重。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大多数被感染者体内的病毒会持续存在,约有55%-85%的患者会演变为慢性丙肝。慢性丙型肝炎是指丙肝病毒感染6个月以上,HCV RNA检测持续阳性的患者。丙肝病毒高复制、肝功能持续异常、饮酒、合并脂肪肝和糖尿病是肝硬化、肝癌的危险因素,而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肝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15%-30%的慢性丙肝患者可能在10-3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最终可演变为肝癌。此外,丙肝病毒还常常导致肝外系统疾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糖尿病、骨关节病等。因此,丙型肝炎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清除丙肝病毒改善肝脏疾病,预防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丙肝与乙肝不同,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供预防。丙肝病毒属于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拼写错误”,其变异速度比DNA病毒快100万倍。这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刚对病毒抗原产生抗体,在迅速突变的新病毒株面前却很快失效;而再产生对抗新病毒基因的抗体时,病毒基因又发生了新变化,丙肝病毒就此逃避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清除。因此,很难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所以,丙型肝炎的预防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尤其是经血液传播的途径。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经有药物可以治愈丙肝,因此也可以说治愈才是对丙肝最好的“预防”。
(1)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①接受非正规或消毒不规范的医疗单位介入性诊断治疗(如手术、内镜检查等)或牙科治疗的患者,和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②1993年以前进行过输血或血制品治疗的患者及器官移植者;③静脉注射毒品或鼻腔内使用过违禁药品者;④在非正规管理场所用过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针刺、扎耳孔等对皮肤有损伤操作的人;⑤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的孩子;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⑦医务工作者在被丙肝病毒感染者使用过的锐器刺伤或黏膜暴露感染者的血液后;⑧男性同性恋者或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过性行为的人。(2)所有需要在医院进行手术、介入性诊断或治疗的患者(3)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病和ALT升高患者(4)正在婚检和备孕的人群丙型肝炎疾病影响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血液途径感染丙肝,建议上述人群尽早前往医院进行丙肝病毒的筛查。
丙肝患者感染者不用隔离。丙肝病毒患者不会通过接吻、拥抱、喷嚏、咳嗽、共用餐具等日常非血液暴露行为进行传播。但感染者家庭成员应注意:如丙肝患者发生血液暴露,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包扎,注意不要接触到血液。(2)皮肤接触到丙肝患者血液,应马上用自来水洗去,接触者没有伤口是不会造成感染的。(3)废弃的创口贴、纱布应装进塑料袋后扔掉。安全性行为。丙肝病毒感染者的性伴侣和家庭成员仍是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提高防病意识,采用安全的性交方式,避免丙肝病毒的传播。
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包括宫内感染(31%)和产时感染(68%),其中产时感染与分娩方式无关,剖宫产并不能减少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因此,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应在孕前检查中筛查丙肝病毒抗体(抗HCV)。若在孕前发现感染丙肝病毒,应先将丙肝治愈后再考虑生育,避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未治愈或已经怀孕的丙肝病毒感染妈妈,应进行HCV RNA检测。若HCV RNA为阳性,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和其他侵入性胎儿检测,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亲血液的机会,尽量避免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营养平衡丙肝患者的饮食要更加注意营养平衡,多吃水果、蔬菜、奶制品和谷类食物,少吃油炸和含有过多脂肪的食物。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5以内,当体重指数大于30时应在营养学专家指导下进行减肥。(2)限制高铁摄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和(或)肝脏内可能储存有过多的铁,一般情况下,患者应限制高铁摄入,如避免用铁锅烹饪,服用复合维生素补充剂时应该确保不含有补铁成分。(3)补充适量维生素D,限制过多维生素A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常缺乏维生素D,而且维生素D水平越低,肝脏病变越严重;而过量维生素A会引起肝脏毒性。因此建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但不要补充过多的维生素A。
来源:海口防艾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