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过敏元凶改变!这种食物取代花生成第一,很多家长不知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0:59 1

摘要:美国《纽约时报》披露最新研究数据,曾经让家长们谈之色变的花生过敏,在短短几年内降幅高达43%,而这一切的转折竟源于一份颠覆传统的医学指南。

美国《纽约时报》披露最新研究数据,曾经让家长们谈之色变的花生过敏,在短短几年内降幅高达43%,而这一切的转折竟源于一份颠覆传统的医学指南。

更耐人寻味的是,花生过敏的退潮并未终结家长的焦虑,鸡蛋悄然登顶,成为美国幼儿新的头号过敏元凶。

放在2015年之前,给不满1岁的婴儿喂食花生制品,会被视为近乎冒险的行为。

当时全球医学界的共识是:为预防过敏,应将花生、鸡蛋等易致敏食物的喂食时间推迟到3岁以后,花生更是被家长们当作需要严防死守的定时炸弹,生怕孩子误食引发皮疹、呕吐甚至过敏性休克。

这种认知延续了数十年,成为一代父母的育儿铁律。

转折发生在2015年伦敦国王学院的一项开创性试验。

被称为LEAP试验的研究发现,给婴儿早早喂服花生制品,能使日后花生过敏风险暴跌80%以上,这一结论直接与传统认知形成对抗。

后续分析更显示,这种保护效果在青少年期仍能维持70%的效力,为医学指南的改写提供了关键依据。

2017年,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正式发布新指南,首次打破禁忌,鼓励家长主动给婴儿尝试花生制品。

到2021年,指南进一步细化:建议所有4至6个月大的婴儿,每周多次尝试包括花生、鸡蛋在内的九大常见过敏食物,且无需事先进行过敏筛查或测试。

从延迟接触到主动引入,医学建议的180度转弯,背后是循证医学对传统经验的修正。

验证这一指南价值的,是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重磅研究。研究团队追踪了2012至2020年间全美近12.5万名3岁以下儿童的健康数据,覆盖近50家儿科诊所,通过电子健康档案中的诊断代码和Epi-Pen(肾上腺素注射器)处方来锁定过敏案例。

数据呈现出清晰的下降趋势:2012至2015年,儿童食物过敏率为1.46%;2017至2020年,这一比例降至0.93%,整体降幅达36%。

其中花生过敏的改善最为显著,直接下降43%。按此推算,短短几年内美国约有5.7万名儿童免于食物过敏困扰,其中4万名避免了可能终身难愈的花生过敏。

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世界的数据,哥伦比亚大学儿科医生布拉乔-桑切斯的评价道出了医学界的共鸣。

要知道,花生过敏一旦发生,80%的患者会终身受其困扰,随时可能因误食陷入生命危险。

这种通过公共卫生建议实现的健康改善,被视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突破。

但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并未直接调查婴儿的饮食结构,仅通过医疗记录判断过敏情况,因此无法百分百确认早喂花生是唯一诱因。

不过医学界普遍认为,数据变化与指南实施的时间高度吻合,其说服力已足够充分。

就在家长们为花生过敏率下降松口气时,另一个现象引发了新的关注:鸡蛋取代花生,成为美国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源。

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让不少家长陷入新的焦虑——早餐桌上的鸡蛋,竟成了需要警惕的新风险。

鸡蛋过敏的高发并非偶然。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小儿科助理教授DavidStukus指出,6岁以下儿童对鸡蛋、牛奶等蛋白质食物过敏的概率更高,这与婴儿胃肠道黏膜保护功能不成熟、外来蛋白易渗透,且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有关。

不过与花生过敏多为终身不同,儿童对鸡蛋的过敏反应常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更关键的是,鸡蛋过敏的相对突出,可能与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有关。

研究显示,尽管指南已推行多年,但仅有17%的美国家长在婴儿7个月前主动喂过花生制品,而关于鸡蛋早期引入的执行率可能更低。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也证实,与4至6个月引入鸡蛋相比,10至12个月再引入的婴儿过敏风险增加60%,12个月后引入则风险升至3.4倍,且这种关联在无过敏风险的儿童中同样存在。

费城儿童医院过敏专家希尔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婴儿第一次接触过敏原的途径至关重要。

如果通过破损或发炎的皮肤接触,免疫系统易将其误判为敌人。

而通过肠道摄入,反而能帮助身体建立耐受力。这意味着,鸡蛋过敏的高发,可能与家长尚未普遍践行早期经口引入策略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花生过敏率的下降并未扭转美国儿童食物过敏率整体上升的趋势。

目前美国约8%的儿童受食物过敏困扰,其中花生过敏者仍占2%。这一背景提醒我们,食物过敏的成因远比单一因素复杂。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卫生假说最受关注。

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卫生条件改善,剖腹产比例上升、婴幼儿抗生素滥用等因素,使孩子接触寄生虫、细菌等微生物的机会减少,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敏感,转而攻击花生、鸡蛋等无害物质。

荷兰一项研究佐证了这一点:体内有寄生虫的儿童,患过敏的风险显著低于接受驱虫治疗的儿童。

婴儿期免疫系统尚未定型,此时通过肠道适量接触过敏原,能教会免疫系统和平共处;反之,皮肤接触则可能诱发过敏。

这也解释了为何早喂花生能起效,通过消化道建立的耐受,比皮肤接触更安全有效。

此外,不同国家政策效果的差异也说明问题的复杂性。

澳大利亚、瑞典等国也曾出台类似早喂花生政策,但效果不如美国明显。伊利诺伊州儿科过敏专家鲁宾分析,这可能与样本量、研究设计差异有关,也可能受湿疹治疗进步等其他因素影响。

尽管数据证明了指南的价值,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诸多障碍。

调查显示,仅有29%的儿科医生和65%的过敏专科医生完全遵循2017年版指南。

而家长层面,2021年的调查显示,仅17%的美国家长在婴儿7个月前主动喂过花生制品。

高风险婴儿中,仅10%得到过医生关于早喂花生的建议,低风险婴儿的这一比例也仅35%。

家长对新规知之甚少,儿科门诊时间又有限,很多家庭错失了黄金窗口。

布拉乔-桑切斯的无奈道出了关键症结,不少家长仍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早喂致敏食物心存顾虑。

部分医生也因担心风险或认知未更新,未能积极推广指南建议。此外,家长对如何安全引入的困惑,也导致实践滞后。

专家们特别提醒,指南建议的是花生制品而非整颗花生,整颗花生极易造成婴儿窒息,这是家长常犯的认知误区。

正确的方式包括喂食豌豆大小的花生酱、少量炒鸡蛋等,既保证接触过敏原,又兼顾安全性。同时强调,家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避免盲目尝试。

从花生过敏率的43%降幅,到鸡蛋成为新的过敏元凶,美国儿童食物过敏的演变轨迹,折射出医学认知的不断深化。

这场从禁忌到推荐的变革证明,所谓的育儿常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科学证据的加持下持续更新。

婴儿期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科学引导下的早期接触,本质是帮身体建立合理的免疫记忆。

这场关于食物过敏的探索仍在继续,而每一步进展,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育儿焦虑与科学认知。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