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没听说过一种语言,它不是英语、法语、也不是拉丁语——而是一种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政治背景的语言。
你可能没听说过一种语言,
它不是英语、法语、也不是拉丁语——
而是一种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政治背景的语言。
它叫做——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不是自然产生的语言,而是人造语言(constructed language)。
它由一位波兰眼科医生——**路德维克·柴门霍夫(L. L. Zamenhof)**在 1887 年创造。
那时候的欧洲充满冲突,他的理想很简单:
“如果人类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也许就不会再有战争与误解。”
于是他发明了世界语——
一个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用、没有歧视的语言系统。
没有动词变位、没有例外、没有复杂的语法。
一句世界语,人人都能学会。
举个例子:
“Mi amas vin.”
翻译:我爱你。
是不是很亲切?就像混合了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的简化版。
虽然世界语没有成为“全球官方语言”,
但它的使用者至今遍布世界各地——
连 Google 翻译、维基百科都有世界语版本。
你甚至能在 YouTube、Reddit 上找到活跃的世界语社区。
世界语的魅力在于它背后的理想主义。
它代表着一种信念——
“语言不该成为隔阂,而应是理解的桥梁。”
有世界语诗歌、音乐、电影、旅行者网络。
学习世界语的人称自己为“Esperantisto”,
他们的口号是:
“一个世界,一种语言(Unu mondo, unu lingvo)。”
理想再美,也要面对现实。
20 世纪英语的全球化浪潮太强大,
政治与经济力量决定了“谁的语言被听见”。
但世界语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交流,
而是提醒我们——沟通可以是平等的。
学习世界语的人说:
“当我用世界语和陌生人交流时,感觉像在和地球说话。”
柴门霍夫去世已百年,
但他的语言仍在网络上流动、在年轻人中复活。
在这个被英语主导的世界里,
世界语是一种温柔的“理想主义反叛”。
它提醒我们—— “语言的意义,不只是说话,更是理解。”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