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在中国的AI芯片市场一度占到几乎全部份额,现在变成了零。ASML在中国的销售占比创了纪录,却有人预测明年会下滑。安世半导体的控股争议,导致荷兰当局冻结资产、暂停CEO职务,闻泰科技把这件事当作司法战来打。
英伟达在中国的AI芯片市场一度占到几乎全部份额,现在变成了零。ASML在中国的销售占比创了纪录,却有人预测明年会下滑。安世半导体的控股争议,导致荷兰当局冻结资产、暂停CEO职务,闻泰科技把这件事当作司法战来打。
说英伟达的事,时间线挺好理解的:以前这家公司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现在几乎被挡在外面了。黄仁勋在台面上也没绕弯儿,公开承认公司在中国的份额从高峰掉到零,他说得很直白,也很痛心。往回看,英伟达为了留住中国市场动过不少招:先是把部分产品降配,推出面向中国的H20版本。但今年4月,美国政策把这款芯片列入禁售名单,性能被削弱后的H20进不来。7月的时候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窗口期,但紧接着有安全问题被曝光,市场就不接盘了。早些时候,2022年A100和H100就被禁运,到了2023年,专为中国改良的A800、H800也被卡住。按理说,如果这些通道都通畅,英伟达本季度靠H20应该能进账几十亿美元,黄仁勋此前还估计过未来中国市场可能带来上百亿美元级别的机会。现在这些数字都只能算假设了。
这件事对英伟达来说,影响不是单一的,有好几方面堪称警钟。第一,直接的营收缺口很醒目。公司对华营收明显下滑,某个财年第二季度来自中国的收入比上年同期少了接近9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数字放在账面上谁都看得见。第二,对手们的追赶不是空穴来风。国产算力和AI芯片今年增长很快,像寒武纪的思元系列在推理性能上能和外部产品掰手腕,业绩出现爆发,单季净利润达到数亿元人民币,股市的关注度自然上来了。第三,生态层面的风险更要命:英伟达赖以成王的CUDA生态,如果中国开发者和全球其他人逐步转向开源替代方案,那优势就被抹平了。说白了,这些不是臆想,是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真实发生的事。
再看看ASML。它最近一季的业绩里,中国内地贡献的销售创了纪录,但公司高层也警告,明年这部分可能会回落。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产品结构决定了风险。ASML在华卖得多的主要是DUV光刻机,大概占它在中国销售的七成左右;更先进的EUV因为各方限制进不来。这就造成一个局面,ASML在中国的业务对DUV依赖度高,一旦本地替代或需求波动,影响会被放大。再加上国内厂商在补短板,外部替代在逐步成形,ASML的市场敏感度自然上升。
这些变化其实和国内制造端的提升是分不开的。中芯的14nm良率在提高,长江存储实现了232层3D NAND量产,华为的昇腾系列也在不断靠近高端性能线。展会上,越来越多本土设备企业亮相,曾经的短板一点点在补齐。统计数据也能看出来:今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下降明显,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40%。换句话说,外部供应被切断的时候,市场自己在找路,供给结构在重塑。对ASML而言,这意味着它在中国的“护城河”被侵蚀了些,必须考虑如何在变局里调整。
安世半导体的事更像一块扔进湖里的石头,激起好几圈涟漪。时间点比较明确: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推出一个被称为“穿透性规则”的规定,把那些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控股的子公司也纳入限制。随后荷兰根据一部老法律采取了行动,冻结了安世多家实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法院在没有全面审理的情况下暂停了张学政的CEO职务,而且把闻泰科技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委托给第三方托管。这一连串行政动作把安世和闻泰推到风口浪尖上。
闻泰并没有坐着等结果。公司马上对荷兰政府的行政令提起行政复议,同时发起诉讼,甚至向国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安世中国也出来发公开信,强调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基础稳固,遵守中国法律,必须保持本地运营独立性。对于荷兰总部的停职决定,安世中国明确表示在国内不承认那样的安排,该负责人在中国职务依旧有效。关键一点是,安世中国贡献了集团约七成的产能,这让他们在这场博弈里并不是手无寸铁。
这场争端的影响超出了个别公司的范畴。安世是全球在基础芯片,尤其是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供应商,很多欧洲车厂因此联名表达担忧,说这种事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荷兰当局援引老法规、快速介入的做法,被一些观察者看作是在把国家安全的概念延展到商业合同和产业链稳定性上。闻泰的立场是:你的做法剥夺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就把问题带到司法和仲裁层面去解决。
现在这三件事都还在演。英伟达在公开场合传达出遗憾,试着通过技术调整和和政策沟通找回一些通道;ASML在评估风险,想办法调整在华的市场布局;闻泰和安世中国则把争端推上了法律轨道,已经向荷兰提出行政复议并提交相关材料,同时在国内外多个司法层面启动追索程序。事情的下一步还得看各方在法律、外交和市场层面的博弈如何展开。
来源:温柔西柚ldJ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