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没答,只是把镜头转向身后云海,说:“这地方,比片场更能让人活明白。
史元庭在泰山半山腰直播卖登山杖时,弹幕里有人问:“你不是演过《东北插班生》吗?
怎么在这儿卖装备?
”他没答,只是把镜头转向身后云海,说:“这地方,比片场更能让人活明白。
”
这不是一个明星跌落神坛的故事,而是一个演员重新定义“表演”的过程。
过去,表演要的是人设、镜头感、情绪爆发点;现在,表演是站在泰山石阶上,一边喘气一边解释为什么这款登山杖能防滑五级山岩——而台下十几万人,真听进去了。
他不是第一个下场卖货的艺人,但他是第一个把“演员身份”变成产品核心卖点的人。
别人直播带货,讲的是性价比、限时折扣;他讲的是“爬泰山时,我差点因为鞋滑倒,摔进云里”。
这不是段子,是真实的经历。2022年他陪游客爬泰山,被拍下视频传上网,没人知道他中戏毕业,只记得那个喘着粗气却笑得真诚的“陪爬哥”。
现在,那段视频成了他直播间永恒的开场背景音。
他的转型不是被动求生,而是主动重构职业逻辑。
当明星商业代言报价集体腰斩30%至50%,当横店每天有上千临时演员在等一个群演名额,当短视频把“真实感”变成最高票房,传统的“演员”身份开始失效。
但史元庭发现,表演的本质没变——只是舞台从摄影棚,搬到了景区、山顶、直播间。
他成立的工作室叫“山野剧场”,不签流量明星,专挑有表演功底但被市场遗忘的演员。
有人是话剧团退休的,有人是综艺里露过脸但再没回响的。
他们被培训成“文旅型表演者”——在丽江古城演民国商人,在平遥县演票号掌柜,在九寨沟扮藏族向导。
不是角色扮演,是文化复现。
观众不是来看“演员”,而是来看“活的历史”。
上海千古情景区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艺人NPC上线后,国庆后淡季客流量反增40%。
游客不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愿意停在路边,听一个“清朝商人”讲当年盐道怎么走,听一位“民国护士”说抗战时的救护故事。
这些表演不靠特效,靠的是台词功底、情绪节奏、肢体语言——全是表演系教过的东西,只是没人教过怎么用在景区。
这不是“堕落”,是专业价值的迁移。
中戏老师曾说,演员要“真实地活着于角色中”。
如今,角色从剧本里的李叔同,变成了景区里卖冰糖葫芦的老张。
可那份“真实感”,才是观众愿意掏钱、愿意停留、愿意转发的根本原因。
更关键的是,平台在推动这场变革。
抖音“文旅创作者扶持计划”签下37位转型艺人,不是给流量,是给“表演许可”——允许你用职业能力,去讲述地方文化,而不是硬塞产品。
B站即将上线的《我在景区当NPC》,正是把这场转型做成纪实剧。
镜头不追明星的豪宅,而是拍一个前舞台剧演员在敦煌莫高窟门口,第一次对着游客背完一段《敦煌曲子词》,声音发抖却没忘一个字。
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极简单:当AI能生成完美台词、虚拟偶像能24小时直播卖货,人类演员唯一不可替代的,是“有温度的即兴反应”——那是你面对一个问“这树有几百年?
”的老人时,没有剧本,却依然能讲出历史温度的能力。
史元庭的微博话题#演员的100种活法#下,张铭恩发了一条:“我拍完《长风渡》,去大理开了家咖啡店。
以前怕人说‘演员堕落’,现在发现,怕的其实是自己不敢变。
”这条点赞超50万。
他不否认焦虑。2023年Q3,他第一次为直播流量焦虑到失眠。
但他学会了一件事:别问“我现在算不算演员”,而要问“我能用演员的身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
答案不在热搜榜,不在代言合同,而在一个五岁孩子拉着他的手说“叔叔,明天你还来讲解兵马俑吗?
”的那一刻。
演艺行业的未来,不是更多流量明星,而是更多“会演戏的人”。
他们可能在高铁站卖文创、在茶园教采茶民歌、在老城区讲百年街巷的故事。
他们不靠颜值,不靠滤镜,靠的是一个被遗忘多年、却从未过时的技能:用生命去演另一个生命。
史元庭的直播镜头里,有时会拍到脚下石阶上的苔藓。
他说:“演员的命,跟这东西差不多——没人看得起,可没有它,山就活不了。
”
观众没听懂,却刷满了“泪目”。
因为这一刻,他们终于看见:原来真正的表演,不是在聚光灯下,而是在没人知道的地方,依然认真活着。
来源:摩诃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