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的国际减灾日,既是对全球灾害治理经验的总结,更是对“防患于未然”理念的重申。从东南亚台风引发的洪涝灾害,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警示我们,灾害风险从未远离,构建更具韧性的防灾减灾体系,既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三的国际减灾日,既是对全球灾害治理经验的总结,更是对“防患于未然”理念的重申。从东南亚台风引发的洪涝灾害,到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警示我们,灾害风险从未远离,构建更具韧性的防灾减灾体系,既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回望我国防灾减灾实践,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从“单点应对”到“系统治理”的升级,正为全球灾害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
风险预防是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需将“防”的理念贯穿始终。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但风险的积累却有迹可循。我国在防灾减灾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降低风险隐患。例如,在黄河流域,各地通过修建标准化堤防、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减少洪涝灾害威胁;在西南山区,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与监测,对高风险区域群众提前开展避险搬迁。这些举措印证了“减灾优于救灾”的真理。相较于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提前排查隐患、完善防御设施,不仅能大幅降低灾害损失,更能避免“灾后重建- 再受灾”的恶性循环。国际减灾日的核心意义,正在于唤醒全社会对风险预防的重视,让“治未病”式的减灾思维成为共识。
科技赋能为减灾注入“智慧动力”,破解传统减灾的局限。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防灾减灾已从“经验驱动”转向“科技驱动”。我国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通过气象卫星、无人机航拍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的精准预判;在城市内涝防治中,运用大数据分析积水点分布,动态调整排水调度方案;在农村地区,推广简易预警设备与应急广播系统,确保灾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畅通。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灾害应对的效率与精度,更让减灾工作更具前瞻性。如提前发布的台风路径预报,能为沿海地区群众转移争取宝贵时间;智能监测设备捕捉的地质灾害微小变化,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科技的力量,正让减灾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掌控”。
全民参与是减灾的“社会根基”,需凝聚多元主体的合力。防灾减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我国各地积极推动减灾知识普及与应急演练,学校将防灾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会学生基本避险技能;社区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地震逃生培训,提升居民应急处置能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排查生产中的灾害风险隐患。同时,志愿者队伍与社会组织在减灾中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在灾害发生时协助开展救援、安抚群众情绪。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减灾氛围,正是构建韧性社会的关键,当每一个人都具备减灾意识与避险能力,当每一个主体都承担起相应责任,全社会的减灾韧性便会显著提升。
国际减灾日每年只有一天,但防灾减灾却是一项长期任务。从风险预防的“前置布局”,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升级”,再到全民参与的“社会协同”,我国在防灾减灾中探索出的路径,不仅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全球灾害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随着减灾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必将构建起更坚固的安全防线,在应对灾害挑战中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