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嘲不懂车到年入263亿!华为6年征服18家车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1:11 1

摘要:从被嘲讽“做基站的不懂造车”,到半年内6位车企一把手赴深圳拜访;从2019年车BU成立时的无人问津,到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263.53亿元、同比暴增474.4% ,华为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车圈外人”到“行业赋能者”的蜕变。这场逆袭的背后,藏着技术投入的底

从被嘲讽“做基站的不懂造车”,到半年内6位车企一把手赴深圳拜访;从2019年车BU成立时的无人问津,到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263.53亿元、同比暴增474.4% ,华为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车圈外人”到“行业赋能者”的蜕变。这场逆袭的背后,藏着技术投入的底气与精准的战略布局。

华为的破局关键,在于“两条腿走路”的差异化策略,既深度绑定又保持灵活。一条腿是鸿蒙智行模式,从2021年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5起步,4年间聚齐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品牌,产品覆盖15-100万元全价格带 。这种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研发与销售,比如智界S7的设计细节、尚界H5的鸿蒙座舱调校,均由华为团队深度介入。截至2025年9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超68万辆,其中问界M7单款累计销量突破30万辆,尊界S800上市100天大定破1.4万辆。

另一条腿是引望供应商路线,为车企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2024年车BU独立为引望公司后,推出乾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智驾、座舱、三电等核心领域,短短一年就拿下奥迪、丰田等海外订单,国内18大车企集团中超半数采用其技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华为乾昆智驾装车量超100万辆,在35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占比达53.2%,超过第2到第7名总和。这种“不造车却赋能造车”的定位,彻底打消了车企对“被夺走灵魂”的顾虑。

技术硬实力是吸引车企靠拢的核心筹码,而这源于真金白银的投入。余承东透露,华为在汽车领域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研发人员超1万人,车BU单部门研发投入就超100亿元,团队规模达8000人,远超多数新势力技术团队。巨额投入转化为实打实的优势:乾昆ADS 3.0实现无图智驾,雨雾天识别精度比行业平均高30%,覆盖全国99%路段,乡县小路智驾开启率突破80%;鸿蒙座舱用户留存率超90%,跨设备互联体验成为用户选择的核心理由 。2025年2月数据显示,华为智驾单月成功规避7.4万次碰撞风险,部分地区车主保险费因此腰斩。

更打动车企的是“合作即增量”的现实效果。岚图2024年6月销量仅2926台,搭载乾昆智驾的梦想家上市后,12月销量突破1万辆,2026款上市18小时大定破万;北汽极狐阿尔法S6用上乾昆智驾后,月销量环比增长超50%。华为7000家门店改造的“汽车体验中心”更是流量利器,问界M7客户中62%来自手机用户转化,帮车企省下巨额营销费用 。就连曾因“灵魂论”警惕华为的上汽,后来也主动合作推出尚界H5,预售即拿下16万小订订单。

不过快速扩张背后,挑战也逐渐显现。鸿蒙智行“五界”并存后,门店展位有限、资源分配难题凸显,问界与尚界部分车型因定位重叠引发内部竞争 ;引望面临地平线、Momenta等对手的紧追,技术优势需持续巩固。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依赖症”风险,有车企与华为合作后智驾团队规模缩减三分之一,如何在借力与自研间平衡,成了行业共同的课题。

6年时间,华为用“技术+生态”改写了车圈规则,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它证明智能汽车的竞争早已不是机械硬件的比拼,而是算力与生态的较量。但拿下半个车圈只是开始,如何平衡多方利益、避免产品同质化、帮助车企建立自主能力,将决定华为在车圈的最终高度。

你觉得华为的“两条腿走路”策略能持续领先吗?车企该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多巴胺发射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