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某个周一,巴黎刑事法庭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之景。法庭内人来人往、议论纷纷,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添了别样的喧闹。
2025年的某个周一,巴黎刑事法庭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之景。法庭内人来人往、议论纷纷,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添了别样的喧闹。
被告席上肃立着十个人,其中八男两女,年龄跨度从四十有一至花甲之年。他们所面临的指控,乃是对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实施网络骚扰。
这案子不算突然,毕竟围绕布丽吉特的恶意谣言,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些被告到底做了啥?检察官已明晰指出,他们于网络之上对布丽吉特的性别与性取向肆意妄言,那些言辞充斥着强烈的恶意,不堪入耳。
更离谱的是,还把她和马克龙24岁的年龄差,硬扯成“恋童癖”。
年龄差是人家夫妻俩的私事,再怎么不理解,也不能用这种侮辱人的词来攻击吧。
要是罪名成立,这10个人最多得坐两年牢,也算是为自己的口无遮拦付出代价。
这案子的源头,是布丽吉特2024年8月提的申诉。
警方随后展开调查,在当年12月和2025年2月先后实施了逮捕。
在此案中,两位被告尤为惹人注目。其一为41岁公关人员奥雷利安・波尔松・阿特兰,网络昵称“佐伊・萨甘”。传闻此人与阴谋论圈子交往甚密,其行径着实引人探究。
另一个是51岁的女性德尔菲娜,化名阿曼丁・罗伊,她早在2022年就被布丽吉特告过诽谤。
2021年,德尔菲娜于个人社交频道发布了一则时长达四小时的采访内容,在社交空间引发诸多关注与讨论,为大众带来别样的信息体验。
据采访所述,布丽吉特曾被传原是名为让・米歇尔・特罗尼厄的男性,然而实际上,此乃布丽吉特哥哥之名。
后来法院判德尔菲娜她们赔钱,结果上诉又给推翻了,布丽吉特只能把案子递到法国最高上诉法院。
搞不清这些人到底图啥,拿别人的家人名字编谣言,这操作也太没底线了。
这事儿还得往前扒,布丽吉特的性别谣言,2017年马克龙刚当选总统时就冒出来了。
一开始只是小范围流传,没想到后来越闹越大,还传到了美国。
法国的极右翼势力把这谣言当成攻击马克龙政府的工具,在社交平台上使劲儿扩散。
美国那边更热闹,保守派直接把这事儿和跨性别者权利争议绑在一起,要知道这话题在美国可是文化战争的核心。
2024年7月,马克龙夫妇干脆跑到美国打官司,被告是保守派播客坎迪斯・欧文斯。
这人做了个叫“成为布里吉特”的系列节目,一口咬定布丽吉特生来是男性。
马克龙夫妇的美国律师宣称,他们已备妥科学证据与照片,旨在有力地证实那些相关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以正视听。
巴黎受审的这10个人里,好几个人都转发过欧文斯的帖子,等于把美国的谣言又带回了法国。
更荒诞的是,有被告宣称,已有两千人预备挨家挨户前往马克龙夫妇的故乡亚眠“探寻真相”。此等说辞,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如此看来,这些谣言传播者已经不满足于网上嘴炮,还想搞线下骚扰。
网络空间本来就该有边界,把虚拟世界的恶意带到现实,这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其实这谣言能发酵这么久,和平台也有关系。
社交媒体的算法就爱推这种有争议的内容,虚假信息传播起来又快又没成本。
极右翼和阴谋论者靠这个赚流量、博关注,政客们则借机搞政治攻击,最后受伤的只有被谣言缠身的布丽吉特。
毫无疑问,这种跨国家、跨平台的谣言传播,给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布丽吉特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放眼全球,不少政界女性都受过类似的虚假信息攻击。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就曾被造谣“性别造假”,还遭过种族歧视加性别攻击的双重恶意。
美国前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也被人编过“性别认同争议”的谣言,平白无故影响了公众形象。
新西兰前总理杰辛达・阿德恩更不容易,任职期间就被性别取向相关的虚假信息骚扰,本来执政压力就大,这些谣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啥受伤的总是女性政界人士?说白了,还是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作祟。
有些人心底里就不接受女性身居高位,没法用正当理由反驳,就只能靠编谣言、搞人身攻击来打压。
当然,背后也有政治动机和利益驱动。
攻击女性政界人士的性别、性取向,能快速削弱她们的公信力,达到政治对抗的目的。
而那些阴谋论者和媒体,靠制造这种争议性内容能赚足流量,何乐而不为?更何况,网络上的恶意言论成本太低,就算最后被追责,也有人觉得“只是随口说说”。
布丽吉特的维权之路走得挺难,从法国告到美国,从初审到最高上诉法院。
这案子不仅是为她个人讨公道,更像是给全球政界女性提了个醒:面对网络谣言和性别攻击,不能沉默。
同时也给各国提了个要求,得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平台监管,让谣言传播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性别也不该成为被攻击的靶点。
布丽吉特的案子让我们看到,虚假信息的危害从来都不局限于个人,还会影响社会公平和政治生态。
希望这10个人的受审能起到警示作用,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完善的机制,保护每一个人不受恶意谣言的伤害,尤其是在政治领域打拼的女性。
毕竟,评价一位政界人士的标准,应该是她的能力和贡献,而不是那些无中生有的谣言。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