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24.6%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不是因为太笨,是因为太累。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就慌了?
其实最该慌的,是孩子心里没光。
中国24.6%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问题,不是因为太笨,是因为太累。
每天被分数追着跑,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父母嘴上说“为你好”,手里攥着的却是成绩单和补习班排期表。
教育部新规定:每天至少30分钟,不谈学习。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
多少家长一开口就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次考多少分?
”孩子张了张嘴,又把话咽回去。
沉默,不是乖,是心死了。
脑科学说,10到12岁,是孩子学会扛事的关键期。
你这时候天天骂他“你怎么这么没用”,他大脑里长出来的,不是自信,是恐惧。
你要是能坐下来,听他说一句“今天同桌帮我捡了橡皮”,他心里那点光,就多亮了一分。
北京一所小学搞了个“优点日记”,孩子每天写三个别人的好。
半年后,抑郁情绪降了四成。
不是奇迹,是习惯。
人不是靠批评长大的,是靠被看见、被肯定,一点点站稳的。
OECD报告说,未来十年,最值钱的能力不是会解题,是能扛住情绪、能适应变化。
可我们还在比谁家孩子背了更多古诗,谁家报了更多奥数班。
你给孩子报再多课,不如陪他吃一顿不聊成绩的晚饭。
你盯着他的错题本,不如看他笑的时候眼睛有没有亮。
真正的好运气,不是考上名校,是跌倒了还能爬起来,还能对别人说句“没事,我帮你”。
别再把孩子当考试机器了。
他们不是你朋友圈的勋章。
他们是你家的孩子,不是你的KPI。
来源:科学育儿每天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