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 16 日,杭州的梅雨季节氤氲着潮湿的哀伤。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的工作群里,一则讣告如重锤般砸落 —— 传播系副教授刘曦,于当日在杭州离世,年仅 44 岁。
2025 年 5 月 16 日,杭州的梅雨季节氤氲着潮湿的哀伤。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的工作群里,一则讣告如重锤般砸落 —— 传播系副教授刘曦,于当日在杭州离世,年仅 44 岁。
这个消息让熟悉她的师生瞬间凝固:那个总穿着简约职业装、踩着高跟鞋在教学楼间健步如飞的 "美女老师",那个在学术会议上妙语连珠的 "双高双强" 型学者,终究没能抵过病魔的侵袭。
与她同日告别的,还有南京艺术学院 45 岁的尹悟铭教授。两位青年学者的相继离去,如同划破学界夜空的两颗流星,在人们心间留下长长的灼痕。
公开资料显示,刘曦的人生轨迹本如匀速上升的抛物线:2006 年从澳门大学传播与新媒体专业毕业即入职浙理工,17 年间历任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学院工会主席、传播系主任等职,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访问学者经历,更让她的学术视野兼具国际格局与本土洞察。
被病痛折翼的 "曦姐"
在同事 "定慧" 老师的悼念文章里,那个被学生称为 "美女老师" 的刘曦,有着更立体的轮廓。
担任工会主席时,她会细致到提醒年轻教师 "食堂的油泼面容易反酸,胃不好要少吃";组织教职工活动时,总能精准捕捉到沉默者的需求,用一句玩笑化解尴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暖,让不同院系的同事都亲切地唤她 "曦姐"。
但病痛如同潜伏的暗流,早在人们察觉前就已侵蚀她的生命。从婉拒同事探望时那句 "最近项目太忙,等忙完这阵",到后来偶尔在办公室闭目养神的疲惫模样,直到讣告里那句 "因病医治无效",真相才逐渐清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竟要靠吗啡才能勉强压制病痛。
这种常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强效镇痛药,暗示着她曾经历怎样的煎熬。可即便如此,她仍在病情稍缓时,坚持指导学生论文、参与学科评估会议,直到再也握不住钢笔。
学术版图上的未完成句
在浙理工的官网简介里,刘曦的研究方向写着 "城市时尚传播"" 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 "。
这个将传播学与城市美学结合的独特视角,让她在学界崭露头角:主持的省部级课题《数字时代城市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于《新闻大学》《国际传播》等核心期刊的 20 余篇论文,构建起她关于" 流动的城市符号 " 的理论体系。
学生们记得,她带他们做田野调查时,会蹲在杭州南宋御街的青石板上,分析短视频镜头里古建筑纹样的传播逻辑;在跨文化传播工作坊中,她总能用星巴克的中国风包装为例,拆解文化符号的转译密码。
"她常说,传播学不该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要成为解读生活的密码本。" 一位毕业生在悼念文章里回忆,刘曦曾指导他们用半年时间记录湖滨商圈的时尚传播生态,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被杭州市商务局采纳。
这种将学术落地的能力,让她的课堂永远座无虚席,也让她在 2019 年获评 "师德师风榜样人物" 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尊严谢幕的最后注脚
讣告里那句 "家人婉拒各界现场告别",让同事们读懂了刘曦最后的倔强。
就像她生病时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这份对尊严的守护贯穿了她的人生:办公桌上永远整齐码放着按颜色分类的文件夹,PPT 演示稿精确到每个图表的配色数值,即便化疗导致脱发,她也会戴着精致的丝巾来校授课。
在告别仪式这件事上,她选择用最安静的方式退场 —— 没有鲜花簇拥的灵堂,没有追思会上的悼词,只有家人在西湖畔的默默送别,就像她生前所钟爱的 "留白" 美学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