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丽文没有回嘴,她直接改组高层。新名单一出,四个副主席各带一片山头,北部地方、军方、马系、连系全都入列。权力被分散,但各派同时捆在一条线上,谁也不好轻举妄动。党部多年不动的会议突然顺畅,外界发现这位新人走了另一条路。
郑丽文刚上任,党内外就掀起拉扯。
赵少康火力全开,喊话说她坐不稳,声浪一天高过一天。 
郑丽文没有回嘴,她直接改组高层。新名单一出,四个副主席各带一片山头,北部地方、军方、马系、连系全都入列。权力被分散,但各派同时捆在一条线上,谁也不好轻举妄动。党部多年不动的会议突然顺畅,外界发现这位新人走了另一条路。 
这一动作刺痛了赵少康。他的节目几乎天天批评,说分权是软弱,说支持者大批离去。他在话筒前重复同一句话:郑丽文让国民党越来越小。镜头里,他眉头紧锁,言辞急促,仿佛末日将至。台下的听众被情绪带动,转身在网络放大这些论调。 
邱毅认定赵少康正复制旧剧本
邱毅把画面拉回九年前的换柱风波。那一次,洪秀柱被撤下,是朱立伦加上一群老将共同的手笔。如今赵少康不再靠党大会,他靠话筒。他想用空气里的声音,把人心搅乱,再逼出结果。邱毅说,这手法比当年的会场表决更隐蔽,更难防。 
旅美的绿营支持者看见苗头,马上向赵少康递话,愿意在节目上联手批郑丽文。他们不是真的看好国民党,而是乐得见对手自乱。赵少康没有明说同意,却给足对方话题。节目收视飙升,他的影响力继续扩张,国民党却陷进新的怀疑。 
退党潮被夸大回流潮被低估
赵少康说“人都走了”,但党务部的统计显示不同景象。选后不到两周,已有数百名青年申请入党,还有老资格党员拿着旧证回来报到。黎建南站在队伍前排,他当场宣示重新效忠。各地服务处首次出现排队画面,这些实际人数却被质疑媒体轻描带过。 
郝龙斌在旁边摇头,说四个副主席的安排是浪费职位。他的话传开后,有人反问:如果不给派系位置,引来的反弹谁来收拾?这种争议让人想起朱立伦。朱当主席时,手握地方、中央、人脉、财力,却天天被派系拖后腿,最后只剩一身怨气。 
赵少康看似强势,其实底牌有限。媒体资源靠收视率撑场,一旦观众腻了,声音就小了。他没有县市首长的行政系统,也少了基层里长的实际动员。郝龙斌过去掌台北市八年,离开后人脉散得快,如今再想号令四方已不易。 
另一方面,郑丽文把副主席一字排开,各负其责。李乾龙负责北部组织,握住议员群;季麟连盯军界,把退伍团体搬来共桌;萧旭岑得到马英九认可,舆论场不敢轻视;张荣恭与连战家族常年互动,外省票仓因此安稳。党内互相平衡,主席只要居中裁度。 
派系不再躲主席重建指挥链
过去国民党嘴上说无派系,桌底却暗潮。郑丽文索性摊开,把派系请到台前。她告诉各区主委,资源分配透明,凡开会就直播,让外界看见谁在发言谁在缺席。议程公开后,过去的暗中角力少了空间,党内年轻层在网络为她拍手。 
赵少康不信这招,他认定分权就是失权。他拿当年亲民党合并失败当例子,说派系一多就散。可眼下情形与当年不同,人心厌倦空谈,宁可接受分工也不想再看恶斗。 
有人提问:赵少康若逼宫失败,下一步怎么办?邱毅判断,他可能另起炉灶。赵少康曾有创党经验,对拉旗聚众不陌生。可真要分出去,还得面对现实考验:选票、资金、人手,缺一都难成气候。 
与此郑丽文低调走地方。她避开摄像机,用一周时间跑遍中南部,和议员、乡镇长、农会理事面对面。聊天不摆架子,茶桌上一杯甘蔗汁就能谈两个钟头。会后有人感慨,几十年没见过主席蹲在田埂。合同签了,明年县市辅选先看她的安排。 
选民层面也出现风向差异。北部蓝营观众常看赵少康节目,情绪被带动,对党内现状有不满。南部基层却更在意选票和资源,主席只要撑得住服务体系,意见领袖的批评就难以撼动他们。 
国民党外的声音也插进来。绿营乘机渲染“蓝营大乱”,网路贴文连日冲高热度。可真正关注县里预算的人,更想知道谁能帮他们争取好处。郑丽文给县长、议员平等上桌的讯息,让不少人决定先观望而不是急着跳船。 
回到根本,赵少康的强攻是一条老路。高分贝,快节奏,靠舆论压力换人。九年前能奏效,是因为党内重量级同时出手。现在的局面不同,派系同时绑在郑丽文的船上,轻易翻不得。 
有人说郑丽文缺少县市长资历,缺少自己的人马。可如果能让各派都把她当共同点,这个短板反而变成优势。她没有明显既得利益,谈条件时就显得公道。几位副主席也不敢轻视她,因为各自手里都有任务,成败直接挂钩下届选举。 
赵少康当然不会就此停手。他祭出新一轮舆情攻势,暗示再有市议员要退党,还放出“收编落选人”的消息。党务部翻了名单,只见申请退党的人寥寥无几,更多是遇到电视风声被亲友询问才发现自己党证早失效。 
节目里,赵少康不断追问:“为什么不公开党务决策?”郑丽文随后宣布,每周三固定对外说明,媒体现场发问,她自己回答,不让任何幕僚代言。第一次说明会三百多位记者挤满现场,她说得慢,却有条理。会后网络评论分化,有支持也有质疑,但退党消息反而沉了下去。 
此时郝龙斌态度微妙,他没有再跟赵少康合唱,而是提出“协商机制”。有人看出端倪:郝怕重蹈上一轮换人风波,被贴上内斗标签,所以保持距离。赵少康声量稍降,但仍在节目里冷嘲热讽,指郑丽文“纸上谈兵”。 
党内长辈则多半保持静观。吴敦义透过友人放话,肯定四副主席模式;王金平公开场合不多发言,只提醒大家“团结最重要”。这些态度加在一起,等于告诉赵少康,想掀桌子会很孤单。 
分权背后是重新洗牌
表面看派系得利,实际重分了资源。过去一直掌权的少数圈子要让出部分位置,新晋年轻干部得以进入。有人抱怨利益被稀释,也有人看见升迁希望。按计划,明年地方选举提名将用公开评分制,分权带来的新规则很快见真章。 
赵少康把焦点放在“亲中”这顶帽子上。他说国民党和大陆走太近,会拖累选情,还说郑丽文是保守派的代表。但邱毅提醒大家,赵当年也屡次访陆,许多商演和合作都是他先牵线。邱毅认为,给对手贴标签只是策略,并非立场转换。 
普通党员更关心下一顿饭。台中一名退伍军人说,谁都可以吵,但年底薪水能不能涨更要紧。党工们计算经费,发现新的分权后,各副主席愿意把地方活动的钱往党中央集中,因为都有自己负责的专案。资金稳定,基层就有活路,噪音也会少些。 
赵少康要的其实是最高位置。他自认站在聚光灯下最合适,但在党内选举中始终拿不到足够票数,于是转向舆论战。节目里只要一句“换不换”就能制造大标题,这招过去屡试不爽。他相信只要风向一变,临时会议就会出现,主席就难保。 
郑丽文没有公开反击,她把主要经历放在跑通地面。花莲、嘉义、苗栗,她按乡镇顺着走,见商会、见庙宇、也去老士兵的眷村。照片看起来不热闹,但每场都留下具体承诺。等媒体要负面素材时,地方领袖多给不出,与节目呼应的声浪慢慢稀释。 
国民党外的年轻观察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过去主席与副手常分工不明,会上抢话。此次四副主席每人只谈本系统事务,公开场合很少越界。议事录放上网,党内少了暗箱操作的揣测。 
有人问,这样分权会不会让决策变慢?郑丽文的说法很简单:“慢一点也比开不了会好。”这句平常话在内部流传,被视为她对老问题的回答。合不合作摆明在桌上,派系要拖就会被点名,谁也不想当众背黑锅。 
到这里,赵少康还在寻找突破口。他尝试把话题转向两岸政策,声称郑丽文的路线无法在选民中扩大。但目前民调显示,蓝营选民最先关心的是党能否整合,不是路线口号。只要整合看得见,路线自然好卖,这是基层最直白的想法。 
没有大动作的最后几天,赵少康节目照播,但骂声少了转弯多了。他开始说“希望她证明自己”,似是和缓,实则仍在试探舆论。邱毅再度开直播指出,这种说法就是先给对方贴失败标签,以后好追责。观众留言分成两派,吵得很热。 
局面暂时稳住,但暗流还在。谁都知道只要一次选举失手,派系联盟就可能松动。郑丽文的办法能撑多久,没有人能给确定答案。党内有人悄悄准备替代方案,也有人对她表示支持。 
你认同分权后出现的平衡吗?赵少康如果再出招,会把局面推向哪一步?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