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近期明确表态,人类将在20年内建成太空AI数据中心。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畅想,背后藏着地球数字经济绕不开的坎:AI发展正被能源供应死死卡住脖子。
全球AI算力竞赛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个听起来像科幻电影的构想突然有了现实轮廓。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近期明确表态,人类将在20年内建成太空AI数据中心。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畅想,背后藏着地球数字经济绕不开的坎:AI发展正被能源供应死死卡住脖子。
手握全球最大云服务AWS和私人航天公司蓝色起源的贝索斯,正打算把航天和云计算这两大看似不搭界的产业拧在一起,打破地面计算设施的物理牢笼。
AI算力的爆发式增长,早已让地面能源供应不堪重负。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和数据传输网络的耗电量已占到全球总用电量的近4%,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阿根廷一年的用电量。
更要命的是,ChatGPT、GPT-4这类大型语言模型的普及,正让这个数字蹭蹭往上涨。训练一个GPT-4级别的模型,要消耗10-15吉瓦时电力,足够一个中等城市用上好几个月。
而未来更强大的AI模型,电力需求可能还要翻十倍甚至百倍。 为了应对这波能源危机,科技巨头们已经开始打核能的主意。
微软和Constellation Energy达成协议重启三里岛核电站,谷歌给核能初创公司Kairos Power下了首个商业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订单,Meta和亚马逊也在积极布局核能数据中心。
但即便这些核能项目全落地,也填不满AI长期增长的能源窟窿。也正因如此,贝索斯的太空数据中心构想,才显得既有前瞻性又不那么虚无缥缈。 贝索斯敢拍板,核心是算清了太空里的经济账。
他直言“未来几十年,太空数据中心的成本能打败地面设施”,这底气首先来自太空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
太空中的太阳辐射强度比地面高8-11倍,还没有昼夜、季节、天气这些干扰,同样的太阳能板,在太空一年的发电量是地面的15-20倍,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而地面太阳能年均有效发电时间最多也就2500小时。 散热成本的降低更是关键。
传统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要占总运营费的35-45%,但太空是真空环境,废热能直接辐射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宇宙里。NASA研究过,优化后的太空热管理系统,冷却效率比地面高80%以上,这对高功率的AI训练设备来说太重要了。
而且太空数据中心不用交土地租金,也不怕地震、洪水这些自然灾害,长期运营成本能省一大笔。更关键的是,它零碳排放,能躲开欧盟正在制定的数字服务碳税,说不定还能拿政策补贴。
这些构想能落地,全靠技术在不断突破。最显眼的是发射成本降得飞快,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把发射成本从每公斤2万美元压到了1400美元,星舰系统预计还能降到200美元以下。
国内进展也不慢,2025年10月19日,中科宇航的力箭一号遥八火箭发射成功,已经把发射成本降到了每公斤1万美元以内,订单响应周期缩短到6个月,发射场测试只要7到10天,竞争力相当强。 轨道组装和通信技术也在跟上。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经验给大型太空结构打了底,NASA的OSAM-1任务还在演示自动化组装技术。通信方面,低轨道卫星的通信延迟能降到50-100毫秒,完全能满足AI训练需求。
不管是SpaceX已经部署了7000多颗卫星的星链,还是国内的千帆星座——2025年7月到9月就密集发射了低轨05到11组卫星,都在搭建高带宽的太空通信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已经抢先行动了。2025年5月,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的“星算”计划,成功发射了12颗计算卫星,组成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这些卫星每颗都有P级计算能力,还能用激光实现100Gbps的互联,首发星座在轨算力达到5POPS,还搭载了能在轨处理天文数据的AI载荷。
而美国的Lonestar公司3月已经把微型数据中心送上了月球,Starcloud公司也计划2025年发射卫星数据中心,2026年开始商业运营。
贝索斯2025年10月在意大利科技周演讲时也再次强调,太空没有天气干扰,太阳能全天候可用,建数据中心再合适不过。
从地面能源瓶颈到太空技术突破,从国际巨头布局到中国企业落地,太空AI数据中心的构想正逐步落地。
随着发射、通信、组装技术不断成熟,20年内建成太空数据中心或许不是空想,人类的算力探索正在迈向更广阔的宇宙。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