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第二句话开始把事儿说清楚:那天的警报声音按着事先定好的节奏出现,三段信号都在规定时间里播完,周边单位和居民基本都按平时样子继续活动,没出现大范围混乱。整个流程有时间表、有固定节拍,做得像有序的演习,不是什么临时起意的紧急操作。
10月25日下午4点到4点半,黄陂区按计划在全区进行了防空警报试鸣。
从第二句话开始把事儿说清楚:那天的警报声音按着事先定好的节奏出现,三段信号都在规定时间里播完,周边单位和居民基本都按平时样子继续活动,没出现大范围混乱。整个流程有时间表、有固定节拍,做得像有序的演习,不是什么临时起意的紧急操作。
具体流程也不是随口说说:16:00先放预先警报,声音的节奏是响36秒、停24秒,来回三次算一轮,连续放满3分钟;16:15接着放空袭警报,节奏变得紧凑,响6秒、停6秒,反复15次,也是3分钟;16:27最后放解除警报,是长长的一声接一声,连续响满3分钟。整个过程从16:00到16:30,正好半小时。听着像三段不同节拍的“合奏”,每段都有它的提示意义,目的是让人一听就知道该怎么分辨该做什么。
官方在试鸣前也发了接地气的提醒:遇到警报别慌,别瞎跑。这次是试鸣,普通市民不用做躲避动作,但要留心分辨不同声响。工地上的师傅们照常干活,注意安全别大意;开车的人把注意力放路上,别被声响扰乱了方向盘;公共场所的人尽量别往门口一窝蜂挤,顺带留意周边防止有人借机捣乱;在家里,家长要照顾好孩子、老弱病残者,必要时把门窗关好。说白了,按规矩办事,比大家一哄而散要稳当得多。
至于真的要避难时去哪儿,官方也给了方便的查询方式。微信小程序“武汉人防地图”能快速定位并显示最近的五处人防工程,地图上用蓝色水滴标出。点开某处还能看详细信息,点“到这去”会调出路线,支持常用导航工具和出行方式。平时熟悉一遍,关键时刻就不会手忙脚乱。
这类试鸣不是无来由的。法律和地方性条例给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都支持这样的演练。黄陂区国防动员办公室在10月20日发布公告,明确写明在10月25日16:00—16:30开展全区试鸣,并把三类信号的时间和含义、居民行为指导都列得清清楚楚,提醒大家试鸣期间保持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公告把规矩摆明白,大家也就好配合。
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看历史:武汉跟防空警报的关系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制度记忆。早在1937年8月20日凌晨,武汉就拉响过第一次防空警报,后来遭遇了日机轰炸;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陷落,这在城市记忆里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据《武汉市志》记载,从第一次警报到1938年10月25日为止,城市共遭日机空袭72次,投弹3080枚,死亡1651人,受伤3147人,房屋毁损3437栋(各区数据有别)。当年的报刊描写直白残酷,那些数字背后是许多破碎的家庭和倒塌的房屋。把这些记在心上,目的就是让市民对风险有点警觉,而不是随便丢掉这类经验。
制度化这件事有个过程。2003年,有市政协委员提议把每年10月25日16时作为例行警报试鸣时间点,这建议被重视后,2004年8月1日实施的《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就把每年10月25日的全市试鸣写进了法规,既是纪念,也是演练。多年下来,这项工作成惯例,既用来提醒,也起到平时磨合应急流程的作用。
平时的宣传也没少做。市里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智能终端、电子显示屏等渠道普及国防和人防知识,试鸣前会加大提示频率,让更多人提前知道时间和注意事项,减少现场的惊慌。信息多了,大家心里就有数,遇到警报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回到这次试鸣本身,程序没有变化:按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个信号,按规定的节奏和时长播放。发布单位是黄陂区国防动员办公室,公告落款时间是2025年10月20日。公告里还有一句“温馨提示”,把平时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列出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与秩序。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