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局里出来接人的,是局长马力和两位副局长大普布、李斌。被澄清的三位是一线民警伦珠,还有两位辅警加央和次仁多杰。三人拿到通知书那一刻,脸上明显松了口气。有人把这感觉形容成放下了压在胸口的大石头,不夸张——被冤枉的时候,既憋屈又担心,怕影响今后的工作,怕群众看法变了
10月24日,拉萨市公安局八廓古城分局为三名被不实举报的民警正式发放了澄清正名通知书。
局里出来接人的,是局长马力和两位副局长大普布、李斌。被澄清的三位是一线民警伦珠,还有两位辅警加央和次仁多杰。三人拿到通知书那一刻,脸上明显松了口气。有人把这感觉形容成放下了压在胸口的大石头,不夸张——被冤枉的时候,既憋屈又担心,怕影响今后的工作,怕群众看法变了。现在有了明确的结论和组织的支持,他们说要把劲儿收回来,继续踏踏实实地守着岗位,把精力放回到维护群众安全上去。
事情的起头要往前推到8月30日。那天,政工室(督察)接到上级转来的线索,说冲赛康便民警务站在处置一起纠纷时,有人反映接警民警“态度不好”,而且“只用藏语沟通”。接到这种反映,分局没当场拍板,按规定启动了核查程序。讲白了,既要给群众监督留通道,也要把事实弄清楚,把当事人的权利保护好,这两头都得顾着。
核查不是喊几句就完事。督察组把执法记录仪、站内外监控、路口摄像等一帧帧调出来比对,按时间线逐段还原。调查中对当事人的问询都有笔录,现场对话、处置流程都逐项核对,力求证据链清楚、可回溯。影像里能看到,三位同志着装规范,办案步骤走得合规,语言和交流也符合规定。和举报内容比对后,发现所谓“态度差、只用藏语”的说法并不成立。核查结论整理好后,分局把结果书面通知了反映问题的群众,并做了详细说明,整个过程尽量做到公开透明,不留缝隙。
局领导对这类事的态度也说得明白。马力局长强调,民警名誉不仅是个人事儿,更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不能被无端抹黑。分局同时提出,要扶着依法执勤的民警,把工作机制摆明白:必要时给出澄清正名、做心理疏导;对恶意捏造事实、故意诬告的行为要依法固定证据、追责;对网络空间的不实传播要加大治理力度,不能把网络当成无法之地。
这些条条框框不是摆样子的。分局把处置流程细化为受理线索、事实核查、影像调取、结论通报、对外澄清,每一步都有记录、有依据。这样做的用意很多:一方面保护群众监督权利,另一方面防止凭空指责把人打垮。要知道,错误的举报对民警的影响不只是几句闲话。说明里提到,当事人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时间下来,队伍的士气和公信力都会被消磨。换句话说,维护民警的职业尊严,也是维护正常执法秩序的一部分。
说回普通人该怎么做,分局也不是摆官腔就完了。他们希望群众反映问题时能讲证据、讲细节,别凭着听来的、看着的不完整信息就去发声。网络上转发轻易,往往容易把事情放大,弄不好把无辜的人推到风口浪尖上。对部门来说,接到举报会按规查,可对方也要承担起实事求是的责任。对恶意举报,公安机关会按法律程序固定证据、追究责任,这不只是保护个别人,更是在维护法律的权威。
从操作层面看,这类核查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影像材料的时间戳、执法记录仪的完整性、现场证人证词的同步笔录,这些都是判断真相的关键。只看片段往往会断章取义,所以把整个过程还原出来很重要。分局这次就是按这样一个思路去做的,确保结论不是凭感觉,而是有据可查。
对于那些在一线做事的人来说,被误解、被怀疑,心里不好受是很自然的。像这样的澄清和正名,对当事人而言,不只是还了清白,更是把心里的那块石头挪开了。对群众来说,看见程序透明、结论公开,也更容易接受事实。社会监督和执法尊严之间,需要一个度,既不能让执法成真空地带,也不能让随意的指控毁了人的名声。
最后一句话,分局提醒大家,监督是欢迎的,但监督要有理有据。遇到问题,提供线索的同时尽量留证据,讲清时间、地点、当事人,这样才能帮忙查清事实。对恶意捏造事实的人,法律会按程序处理,既还民警清白,也维护法律尊严。来源:拉萨发布。
来源:山谷觅清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