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园的相亲角,62岁的老周和59岁的刘姨,是去年秋天被人撮合到一起的。老周老伴走了三年,儿女在外地,家里冷清得慌;刘姨离婚多年,一个人住,总说“夜里起夜没人搭把手,心里空落落的”。两人都是实在人,没谈多久就商量着“先同居试试”。
公园的相亲角,62岁的老周和59岁的刘姨,是去年秋天被人撮合到一起的。老周老伴走了三年,儿女在外地,家里冷清得慌;刘姨离婚多年,一个人住,总说“夜里起夜没人搭把手,心里空落落的”。两人都是实在人,没谈多久就商量着“先同居试试”。
搬家那天,老周把自己的茶具、棋盘都搬去了刘姨家,刘姨还特意炖了排骨汤,说“以后咱就是一家人,热汤热饭管够”。邻居们都夸“俩老人凑一起好,互相有个照应”,老周自己也觉得,往后总算不用对着冷锅冷灶了。
可谁也没想到,才24天,老周就收拾东西搬回了自己家。有人问他“是不是吵架了”,老周叹口气说:“没吵,就是实在熬不住——她每次上厕所,至少蹲3小时。”
这话听着有点玄乎,直到老周慢慢说清楚,大家才明白其中的无奈。刘姨有个习惯,上厕所必须带手机,一进去就锁门,刷视频、看直播,不到手机快没电不出来。早上七点,老周想洗漱做早饭,厕所门紧闭着;中午想午休前上个厕所,刘姨又进去了;最让他崩溃的是晚上,有时候十点多他想上厕所,刘姨说“等我十分钟”,结果一等就是俩小时,他只能在客厅来回踱步,熬到后来才知道刘姨在里面戴着耳机看剧,根本没听见。老周憋得难受,最后只能去楼下的公共厕所,回来时冻得直打哆嗦。
其实不止上厕所,同居后,两个人生活习惯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老周起床早,六点就想出去遛弯,刘姨得睡到八点;老周做饭喜欢清淡,刘姨顿顿离不开辣;老周晚上喜欢看看新闻、下下棋,刘姨却总拉着他一起刷短视频,声音开得老大。
一开始老周还想着“互相迁就迁就”,可迁就来迁就去,老周觉得自己像个“外人”,在这个家里,连“方便”都成了难题。有天早上,老周实在忍不住说了句:“你上厕所能不能快点?我等着洗漱呢。”刘姨当时就不高兴了:“我自己家的厕所,我想待多久待多久,你要是嫌不方便,当初别来同居啊!”
这话戳到了老周的痛处。他本来想着“搭伙过日子,图个互相照应”,可现在倒好,不仅没照应上,自己的生活反而被搅得一团糟。那天下午,他没跟刘姨打招呼,就找了朋友帮忙,把自己的东西搬回了家。
后来刘姨找过老周两次,说“我改还不行吗?”可老周摇摇头拒绝了。他说:“不是我小气,是我突然明白,咱们俩不是一路人——你觉得‘舒服’是自己开心就好,我觉得‘搭伙’得互相想着对方。”
老周现在还是一个人过,每天早上遛弯、买菜、做饭,虽然冷清,却也自在。他说:“以前总怕孤单,现在才想明白,与其找个人凑活,互相委屈,不如一个人过得舒心。”
说到底,不管多大年纪,好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迁就”,不是“单方面将就”。老年搭伙,图的不是“有人说话”,是“有人懂你习惯,愿意为你多想一步”。这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梅子姐一点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