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产品专家实操分享:用户分层模型案例,精细化运营必学干货02

B站影视 2024-12-10 11:58 2

摘要:你可能想不到,一个简单的用户分层模型,加上一些精细化运营策略,就能让用户活跃度「起死回生」。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个豆瓣的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你可能想不到,一个简单的用户分层模型,加上一些精细化运营策略,就能让用户活跃度「起死回生」。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个豆瓣的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1. 获取分层所需数据

1)确定要抓取的数据项

在确定采用具体的用户分层模型后,下一步就是要完成数据的爬取,并结合数据爬取结果对用户进行描述和层次划分。为了实现用户精细化运营,首要任务是围绕模型确定需要抓取的数据项,把数据定义清楚。

以豆瓣的用户运营案例为例,通过用户分层模型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主要关注一段时间内的登录次数和内容发布次数这两个关键行为来做交叉分析。但仅有这样的模型定义还不够精确,至少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目标用户范围界定。如果不明确界定用户范围,数据分析人员只能获取全部用户数据。对豆瓣这种拥有 1000 万注册用户的平台来说,数据体量过大会导致处理困难。因此必须想办法在保证数据参考价值的同时,将数据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界定目标用户范围与周期

第二个问题是时间周期定义。统计周期到底该设为半年、一周、一个月还是三个月?这两个关键问题都必须明确定义,才能获取到有效的数据。

基于数据驱动增长的理念,可以运用二八法则,只关注那些价值相对更高,或有潜力成为高价值的用户。采用这种策略,就可以暂时抛开流失的、沉默的低价值用户,把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 20% 人群上。

3)提出数据需求获取数据

面对时间和资源的双重限制,需要精准定位特定用户群体。可以只抓取过去一个月内有过访问行为的用户,统计这些用户在 30 天内的登录次数和内容发布次数,借此找出高价值用户。

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在于:过去一个月没有登录行为的用户可以暂时视为低价值用户;而一个月内有访问行为的用户,要么是潜在的高价值用户(因为最近活跃),要么已经是高价值用户。

因此,具体的数据需求是:获取过去 30 天内有访问行为的用户ID、这些用户 30 天内的登录次数、以及 30 天内的发帖次数。拿到这样一张基础数据表后,还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完成数据到模型的映射。

4)对数据做二次处理映射

a. 统计数据分布设定划分标准

在用户行为分析中,模型里的登录次数和发帖次数都有一些抽象的层次描述,如「少、中等、高」等。需要将这些定性描述转化为具体的数字标准。

通过统计发现以下数据分布特征:

30 天内登录 10 次以上的用户占 33%登录 20 次以上的用户占 16%30 天内发帖 10 次以上的用户占 19.35%发帖次数超过 10 次的用户仅占 2%

b. 将标准应用到数据完成分层

对于关键用户行为采用五段划分法,从「少、中等、偏上、高」等层次来划分。基于二八法则,可以将超过 80% 用户的行为水平设定为「中等」标准。

例如在发帖次数方面,10 次以上的用户约占 19.3%,接近 20% 的临界点,因此可以将 10 次定义为「中等」标准,50 次以上定义为「高」水平。而登录次数作为基础的用户行为,标准可以适当放宽,超过 70% 的用户登录次数可以视为「中等偏上」水平。

最终得到一个交叉分析表:

登录次数分为五个区间:1-5 次、5-10 次、10-20 次、20 次以上发帖次数分为五个区间:0 次、1-10 次、10-30 次、30-50 次、50 次以上

基于这个分层标准,可以采用两种划分逻辑:一是严谨的数据模型方式,类似RFM模型,对各项指标的中值进行界定;二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经验判断,将用户分为「低价值、一般价值、较高价值」等不同层级。

根据数据表现,最终将用户划分为 P1 到 P5 五个层级,分别代表:边缘用户、偶尔访问型用户、已形成使用习惯的用户、忠诚用户和高价值用户。

1. 明确各类用户期望发生的行为

完成用户分层后,就要针对不同层级用户制定运营策略。用户分层是手段,提升用户价值才是目的。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层,制定精细化运营策略,提升用户价值。

在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三个层面:

明确希望各类用户保持的稳定行为确定引导用户完成的重点行为设计用户身份进阶路径(如从内容消费者变为内容生产者)2. 匹配运营策略的常见思路

a. 一次性关键行为:物质奖励等

第一类是引导用户完成某个关键的一次性行为,如关注内容源、首次下单、完善个人资料等。对应的运营策略包括:

提供一次性物质奖励(礼品、福利、红包等)赋予特殊权益设置荣誉激励提升精准推荐的准确度

例如,当识别出一位 18 岁的女性用户时,就不应该向其推送育儿类内容,要注重推荐内容与用户画像的匹配度。

b. 最低程度贡献:达标性奖励

第二类是期望用户保持某种最低程度的贡献,如要求签约作者每月至少贡献 20 篇内容,或要求司机每天至少完成 10 个订单。针对这类期望,通常采用达标奖励机制:只要达到规定目标,就可以获得特殊权益、物质奖励或其他特权。

这种策略在招聘平台上也很常见,比如承诺企业只要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响应简历投递,就能获得特殊的推广资源。这样的用户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用户贡献度。

c. 长期持续行为:培养习惯导向

第三类是希望用户能够长期保持某些行为,如持续浏览、使用特定功能、定期购物或持续发布内容。这类策略主要围绕培养用户习惯展开,可以从三个方向思考:

1)找到并强化用户获得正反馈的核心驱动力:

引导用户关注优质内容源帮助用户建立高质量社交关系让用户体验到功能使用的便捷性

2)为定期行为设计额外激励:比如用户每月购物时提供特殊折扣或专属福利,通过规律性的激励机制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3)设置随机奖励机制:在用户访问或使用产品的不同阶段,通过不定期的奖励给予惊喜,保持用户新鲜感。

d. 能力身份进阶:专属权益激励

第四类是引导用户完成能力或身份的跃迁,如从普通用户晋升为内容创作者,或从一般活跃用户成长为核心用户。这类策略主要包含两个方向:

身份方面的专属权益:当用户完成身份跃迁后,能获得独特的平台权益,让用户对进阶后的身份心生向往。能力提升的支持:提供专业指导、培训资源或辅助工具。就像图片社交类产品会提供滤镜、贴纸、内容生成模板等工具,帮助用户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e. 提升情感认同:高价值关系培养

第五类是提升用户对产品的情感认同,这类策略相对简单,主要包含两个方向:

促进用户建立高价值社交关系:鼓励用户在平台记录个人成长、分享心情感悟,增加情感投入。加强官方与用户的情感连结:定期组织深度互动交流或线下专属活动,培养用户归属感。3. 豆瓣案例的策略匹配与制定

a. P1 用户:优质内容 push 等

针对边缘用户(P1),主要运营策略包括:

定期推送优质内容通过福利引导关注热门书影音内容和活动鼓励基于热门话题与其他用户互动

这类用户有过访问行为,说明对平台内容存在兴趣,通过适当的用户运营,有机会提升其活跃度。

b. P2 用户:引导内容创造等

对于偶尔访问型用户(P2),关键是培养其使用习惯:

引导关注持续更新的优质内容源帮助建立站内优质关系链通过特殊福利刺激内容创作尝试鼓励定期访问平台引导向 P3 用户层级跃迁

c. P3 用户:小组互动关系链等

针对已形成使用习惯的用户(P3),重点是深化其参与度:

引导加入兴趣小组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链围绕个人兴趣建立内容关注体系持续监测其访问量变化

d. P4/P5 用户:线下活动等

对于忠诚用户(P4)和高价值用户(P5),需要采取更深度的运营策略:

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强化情感连接提供专属福利和特权帮助建立更优质的关系链对优质内容给予额外反馈和曝光放大其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其荣誉感和价值感考虑通过利益绑定方式深化合作1. 分阶段实施的优先级原则

在实际开展用户精细化运营时,面对众多策略选项,需要合理安排实施顺序。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a. 机制影响范围大的优先

优先实施那些一个机制就能影响多数用户的运营工作,或优先解决用户基数最大群体的问题。例如,数据显示 P2 用户群体基数最大,就可以优先对这部分用户实施运营策略。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发现某个机制(如引导用户关注优质内容源或建立关系链)能同时作用于 P2、P3、P4 多个用户群体,就可以优先启动这个机制。这样能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

b. 避免复杂项目并行

避免同时启动多个复杂度高、链条长的运营方案。比如针对 P4、P5 用户的线下活动已经需要较高运营成本,这时就不宜同时在其他用户层级上开展复杂的荣誉激励项目。否则容易导致资源分散,影响各项目的执行效果。

c. 运营策略可监控可评估

互联网运营的重要原则是确保每个策略都可以被监控和评估。如果无法评估效果好坏,就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策略上线前,就要想好评估方式和标准。

2. 快速检验策略效果得出结论

在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快速验证比完美方案更重要。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目标导向意识,策略实施后要跟进到底,得出明确结论。

即使某个策略被证明无效,这个发现本身也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在增长黑客实践中,找到正确方向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验证。关键是能够快速检验出哪些策略无效,及时调整方向。

通过这种方式,即便是在人力资源有限(如只有一个人)且时间紧张(两三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完成从数据获取、模型建立到用户分层,再到针对性运营策略的制定。最终找到一个价值杠杆点,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用户价值提升。

用户分层运营贵在准确识别用户群体特征,快速建立可执行的分层方案,创造持续增长的运营价值。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和策略匹配,依然能搭建起行之有效的分层运营体系。

只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保持高效验证和持续迭代,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产品的运营方向。

本文由 @小黑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