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双双“开口笑”,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助力山农种出致富摇钱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8 16:44 1

摘要:输送专业人才至基层一线、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推动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升级,文化赋能群众精神生活……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征程中,浙江各地各高校勇担使命,积极作为,成为助力共富的先锋力量。

输送专业人才至基层一线、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推动科研成果在乡村转化升级,文化赋能群众精神生活……在共同富裕的时代征程中,浙江各地各高校勇担使命,积极作为,成为助力共富的先锋力量。

“教育之江”开设“浙江教育赋能共富新画卷”专栏,看浙江各地各高校如何以多元方式,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共富动能,书写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

在位于太湖源镇横徐村潘母岗的浙江农林大学香榧种植和加工研究基地里,一大筐香榧正被倒入了一个“大漏斗”里,紧接着,连接“大漏斗”的一个“大转盘”开始转动,不一会儿,一颗颗原本严丝合缝的香榧表面就多了一道小口子,仿佛香榧咧嘴笑了一样。

尽管对这一幕已不陌生,但看着自家种的香榧经过了机器处理,来自台州市仙居县的香榧种植户丁志前仍旧和第一次知晓这项激光技术时一样,禁不住直呼“太妙了”。“原来的香榧是不开口的,很难剥,现在开口之后,味道也能进到里面,销量肯定会更好。”丁志前搓搓手,难掩激动,“我特地载了500斤香榧,开车4个多小时来这里进行‘二次加工’,虽然辛苦,但值啊!”

让种植户和香榧双双“笑”了,得益于浙江农林大学香榧研究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香榧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加工工艺、开发衍生产品等领域进行的沉浸式研究。

就拿这项激光技术来说,由于传统的香榧外壳坚硬,即使剥开了,里面还“穿”着一层“黑衣”,如果不处理干净,品尝时也会带着一丝涩,大大影响了香榧本身的美味。“我们把夏威夷果激光开口机改制成了全自动香榧开口机,开了小口的香榧经过炒制后,不仅可以轻松剥开,而且影响口感的‘黑衣’只要轻松一搓就能全部脱落。”浙江农林大学香榧团队成员、高级实验师喻卫武介绍,2023年这台机器刚开始投用时,每小时开口20~30斤香榧,经过改进,到去年时每小时就已能开口60~70斤,较好契合了市场需求。

“香榧坚果品质对香榧产业发展极为重要,其中后熟是影响香榧坚果品质的关键环节,占到七成以上。当前香榧后熟的主要问题是采后营养损失严重,后熟品质差。如何提升后熟品质、怎样对现有工艺进行改造和创新,都需要研发关键技术来支撑。”团队宋丽丽教授介绍,团队在深入解析了油脂、香气、涩味等关键品质形成机理基础上,自主创建了完熟采收+温湿定控+NaHCO3脱涩三大核心技术,形成香榧后熟品质控制技术体系,研制了多功能后熟处理装备,攻克了香榧后熟处理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的难题。“香榧后熟品质大大提升,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提升10%;加速了脱涩进程,后熟时间从30天缩短至15天,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其实,给香榧“开口”“脱衣”,只是浙江农林大学香榧团队研究的课题之一。据团队专家介绍,香榧的果实营养价值极高,自唐朝以来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富含金松酸、角鲨烯等多种健康功能物质,具有调节血脂、软化心脑血管、消除疳积、润肺滑肠等药用价值,因其“养我十年,还你千年”的特点,也被誉为富民果,在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和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让昔日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十年来,该校香榧研究团队成员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贵州等省份,向林农开展良种建园、丰产栽培、完熟采收、机械脱蒲、智能化后熟处理和标准化炒制等技术推广应用,组织相关技术培训255期,总培训人数达7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万多份。同时,研究团队先后攻克了香榧良种少、嫁接不易成活、造林成活率低、结实迟等技术难题,积极推动“香榧南扩西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全面推进了香榧产业发展。

“一棵大的香榧树,收成抵得过山区一位农民全年的收入。”被村民们敬称为“香榧教授”的戴文圣说。然而,香榧苗极难种活,从幼苗到挂果,一般需要10多年时间,并且如果不掌握栽培技术,香榧的个子小、种衣难剥、口感差。因此,当年很多村民一听要种香榧,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愿尝试。

“农民很淳朴也很现实,所以要领着他们致富,还得讲方法。”戴文圣索性就把两棵香榧树种到浙江庆元张村乡政府门口。没想到,过了两年,这两棵香榧树居然都挂果了。这下,有村民主动找上了戴文圣,请他指导自家种植香榧树,戴文圣来者不拒,一趟趟跑到山里,耐心传授栽培技术。

到了2014年,张村乡已有100多户山农加入种植行列,香榧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00亩,乡里还打出“香榧之乡”的口号,一个万亩香榧种植计划悄然推广开来。又经过几年努力,戴文圣牵头攻关的香榧早熟丰产技术研究已经基本成熟,香榧苗不仅成活率超过90%,六年就可以让香榧结果,平均每亩收入可以超过4000元,市场前景一路向好。

与此同时,在淳安县大下姜,学校香榧团队积极推广香榧丰产栽培技术,指导当地百姓引进香榧新品种3个、推广新技术5项,新发展香榧造林面积800多亩,建立示范基地400余亩,香榧从亩产不到300斤增加到800斤左右。还有松阳、东阳、诸暨等地,在香榧团队示范和推广相关科研成果后,也纷纷实现了香榧规模化种植,促进了香榧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不仅出产量,香榧林里还源源不断地出着成果。团队的专家们在实践中写出了《中国香榧》《浙江省特色干果香榧整形修剪技术手册》等专著,编制了《香榧育苗技术规程》《香榧籽质量要求》《香榧整形修剪技术手册》等标准,显著提升了香榧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由学校主持完成的成果“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香榧采后质量控制与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有了丰硕的成果,香榧团队又进一步加快了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团队成员经常利用教学间隙、节假日,深入生产一线,免费“传经”:指导新昌康益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造林,如今香榧林年均亩产值近万元;帮助浙江喜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省内最大的香榧良种繁育基地;指导浙江立勤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香榧容器育苗,年生长量比露地苗提高30%以上……

近两年,团队又把目光放到了香榧衍生产品上,发明了健康功能成分分离纯化技术,开发出了金松酸胶囊等健康功能产品,并运用香榧果蒲精油提取分离系统,推出香榧精油、纯露、线香等,不断提升香榧的附加值。

如今,仅在浙江,香榧种植面积就达100万亩,年产量提升至1.6万吨,产值提升至60亿元。香榧,俨然成了山农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来源:小郑农村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