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营外的人傻了眼。有人跪下,有人脸色煞白,更多人像被抽走了力气,站着也软了。那一刻,所有的计划和理由都像被火吹散了。大家记得事前怎么安排的:图海在帐中定了个操作,把缴械的吴军降卒先推进城里当试探。理由听起来没毛病——人家口口声声说“缴械不杀”,谁会当真?用他们去
昆明一夜被火吞了。城里冒出巨浪般的火光,刚被放进城门的降卒没等反应就被烧成一片黑影。
营外的人傻了眼。有人跪下,有人脸色煞白,更多人像被抽走了力气,站着也软了。那一刻,所有的计划和理由都像被火吹散了。大家记得事前怎么安排的:图海在帐中定了个操作,把缴械的吴军降卒先推进城里当试探。理由听起来没毛病——人家口口声声说“缴械不杀”,谁会当真?用他们去试探守城人的警惕,顺手摸清有没有暗兵,这事儿谁都觉得踏实。
索额图当时笑着抢着去领这副“功劳”,还说要借机会赎回脸面。费扬古点头,旁人也都没反对。降卒队伍被放进城门时,一切似乎按计划走。可好景不长,城里先是飘来一阵刺鼻的气味,接着几处地方先后爆开。火像被人提前排好的引线,一点就着,粮草、军器接连着火。短短几分钟,街巷、房舍被吞成火海。那些被放进城的降卒来不及反应,城中的平民也措手不及,许多人被困在火线里。
要把这出戏讲清楚,就得往回翻到图海前一晚那个偷偷摸摸的约见。营外几里地有个臭名远扬的乱葬岗,人不愿在那儿歇脚。图海披着侍卫的样子,半夜去了枯榕下,学鸟叫把埋伏的信号叫出来。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在城里安插的人——自称孙思邈的汉人郎中。孙郎中把一页包着油的纸递给图海,上面四个字写得醒目:城中大疫。接着他说,吴方在城中已经开始做噱头,把死人堆成景象,散播“城里全死光了”的说法,目的不是吓人那么简单。他们还悄悄准备了一整套点火的手段,只等清军一冲进去,马上把粮库、军械集中点燃,让攻城的队伍陷入火海,兵粮断绝,死伤翻番。
这消息把图海的判断拉到另一个高度:这不是普通的合围,这是圈套,是把人引进死胡同的手段。眼下的难处明显:要攻,要是中了圈套,最精锐的部队会被一把火烧成废墟;不攻,朝廷下了硬命又显得抗旨,政治后果同样严重。图海回营后没乱喊没乱动,他把军令收紧,命令全军向后撤,挖深壕、筑高垒,凡是非命不得出战。帐里有人急得跳脚,索额图更是哭穷叫恨,把皇帝的三日破城密旨说成是天大的恩赐,边哭边写起密折来。
那封密折走的是最快的路线,不到三天被送到京里。乾清宫里的人开了封,康熙看了之后怒色上眉。皇上的命令在草拟时是要迅速取城立功,可派出者未必愿意偏离既定步调。康熙下旨,叫费扬古带一千铁甲、佩尚方宝剑星夜赶来,口气里带着一条明线:若图海抗命,就先斩后奏。朝中那些老臣上上下下劝解也不好使,帝意已定,风声紧。
费扬古赶到营中时,全军紧张。有人建议立刻攻城以证清白,许多人指着图海说这是拖延战机。他没有激烈反击,也没急着下手,只做两件事:把甲擦干净,整顿军容,然后穿上素服,带着几名副将跪在营前等旨意。他那一套举动,看起来像是把生死都交给天意。费扬古在众目睽睽下宣读圣旨,话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宣称要押回京审问。图海当场认了罪,但接下来的说辞让现场的人都愣住了。
他不把退兵说成胆怯,而把它当作另一种服从。他说,皇上的“三日破城”并非单纯求一座城头的军功,更重要的是稳住南方人的心。若让一名满洲将领抢了头功,南方的汉心未必能被安抚;把功劳落在一位朝廷所选的汉将手里,或许更能收人心。按图海的计划,他撤兵是为了让那位汉将——赵良栋——有时间接手,避免一场民族间的激化。为此,他甘愿请罪,宁可将个人的生死置于国家大局之下,甚至愿受斩首之罚以谢天下。
这番话触到要害,原本想借密旨把他拉下马的人沉默了。费扬古手里握着匕首般的权力时也迟疑了。他收起要押送的气势,起身搀扶图海并表示要回京如实禀报。那一刻,索额图的脸色彻底变了——他措手不及的密折反成了自己的刀柄。
接下来的真正混乱,是火。索额图因为想早早立功,亲自领人去当先锋。城门一开,预设好的点火手法像连环炸弹一样被触发,城内瞬间成了无法挽回的燎原。营外目睹火势的将士们知道:若当初硬闯,后果将比现在更惨。费扬古和其他人看着那个素衣的老将,心里五味杂陈,忽然多了几分敬重。图海脸上的平静像是早已看到这盘更大的棋,只是没人能完全看懂他的底牌。
事里涉及的线索不少:皇帝下的密旨、图海的后撤令、孙郎中的探报、索额图那封冲动的密折、费扬古带兵入营的一场场面、以及降卒走进城门刹那的爆炸与大火。每一步既有军事手段,也有政治算计在里头。营外的人在看那火,有人低声说,火能一夜吞掉城,也能一夜改写人的命运。营内营外的人,都在算着这盘棋的输赢。
来源:清爽叶子m81V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