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播州区团溪、茅栗、尚嵇三镇之间,山峦依旧青绿。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连绵绿意之下,此前遍布矿坑与荒土——它们曾是贵州铝业集团旗下矿产公司213矿厂的开采区与排土场。
10月16日,播州区团溪、茅栗、尚嵇三镇之间,山峦依旧青绿。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连绵绿意之下,此前遍布矿坑与荒土——它们曾是贵州铝业集团旗下矿产公司213矿厂的开采区与排土场。
矿产公司总经理罗克军介绍矿山生态修复情况。企业供图
站在矿区高处,公司总经理罗克军极目远望,眼前是正在生产的采场,岩土裸露,黄土遍地,他却目光坚定:“待这片区域开采结束,我们将立即推进闭坑整治与复绿治理,让矿区重披绿衣。”
作为2008年就来到213矿厂的“老矿山人”,罗克军亲历了这片矿区从粗放开发走向绿色发展的全过程。
213矿厂复绿山体。管云 摄
213矿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984年的部队矿厂。如今,运营该矿厂的矿产公司,已成为贵州省专门从事铝土矿开采的省管国有企业。公司拥有近17平方公里的采矿权,年设计开采规模达50万吨,持续为下游铝产业输送优质矿源。
“资源的开采,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罗克军介绍,五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他和团队将生态优先作为发展的前置条件,坚定走上“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绿色矿山建设之路。
养殖蚯蚓的土壤可用作土壤改良剂。管云 摄
213矿厂闭坑治理区,绿意悄然回归。企业创新采用蚯蚓土改良近400亩土壤,为植被复苏创造了良好条件。几年前种下的油茶树、松树与柳树,已在山坡上茁壮成林;3700公斤三叶草、黑麦草的种子破土吐绿,点染山林,让1483亩矿区土地重获新生。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从海南引进的巨菌草与“绿洲一号”菌草,在多个山头成片生长——这在贵州并不多见。近2万株菌草不仅凭借发达根系有效固土,还可作为饲料与纺织原料,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213矿厂复绿山体上种植的“绿洲一号”菌草。管云 摄
绿色矿山建设,远不止于植树种草。矿产公司高效统筹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力求在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现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矿地和谐。
“我们把生态环保作为采矿排荒的前置环节,从采场选址阶段就注重优化采剥方案。”罗克军告诉记者,在矿区,分层阶梯式剥离的作业面、分类回填的采空区,都为后期生态修复减轻了治理压力。
213矿厂采场。管云 摄
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公司累计投入150余万元,建成日处理1100吨的污水处理系统;修建万余米雨污分流沟渠,织就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防护网;投入千余万元建设2万余平方米环保钢架大棚、硬化运矿道路,并将处理后的水用于苗木浇灌与道路降尘……一系列扎实举措,构建起从源头控污到末端治理的环保体系。
在曾经机器轰鸣、岩土飞扬的土地上,青山不语,绿意为证。“一座肩负下游产业供给重任的矿山,同样可以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实现资源保障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罗克军望着远山说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编辑 朱登芳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