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玉蟾台(刘海庙)正南200余米略偏西三洞石桥旁的路上,76岁的张军指尖划过桥身斑驳的青石桥洞,“你看这石缝以前春天一到,泉水流过,水中的花瓣绕着桥洞转,像给刘海爷送钱来,这座桥的西边还有座石板桥,水清的很!”。站在刘海庙门前77岁的王坤彦老人说,“咱这庙不
鄠邑玉蟾台:小财神刘海的“水环仙岛”全记录!现存三孔石桥藏传说,76岁老人揭秘无人知晓的信仰密码
站在玉蟾台(刘海庙)正南200余米略偏西三洞石桥旁的路上,76岁的张军指尖划过桥身斑驳的青石桥洞,“你看这石缝以前春天一到,泉水流过,水中的花瓣绕着桥洞转,像给刘海爷送钱来,这座桥的西边还有座石板桥,水清的很!”。站在刘海庙门前77岁的王坤彦老人说,“咱这庙不是平地建的,是被三股泉水围着的岛,以前人上香得走石板桥,脚边就是清亮的水,野鸭子能游到庙门口”。
这处被当地人称作“小财神圣地”的人文地标,藏着太多“没人说透”的秘密:三股秦岭活泉如何绕庙成“岛”?现存三孔石桥为何叫“吐丹桥”?“小财神”刘海与周至“大财神”赵公明的信仰差异在哪?文革时填井捞出的旧物、拆碑时出现的白蛇、竹林里不蛰人的马头大蜂窝……两位老人的独家口述,加上现存遗迹的实地考证,终于拼出玉蟾台“人文+自然”的完整全貌。
一、核心身份:被泉水“选中”的小财神圣地,两位老人及多位村民的独家佐证
“玉蟾台就是刘海庙,不是瞎叫的”,张军的话里带着笃定。作为祖上悬挂“顺和堂”牌匾的经商世家后代,他的回忆里藏着玉蟾台最关键的身份细节——这里因“刘海戏金蟾”传说得名,而刘海在民间的“小财神”身份,恰好与周至县供奉的“大财神”赵公明形成鲜明对比,成了关中财神信仰里“一亲一正”的两大分支。
王坤彦老人
王坤彦补充道,“以前八方乡邻来人拜刘海,不像是拜赵公明那样‘正儿八经’,更像是跟邻家后生打交道”。这种“亲民感”,从两位老人回忆的信仰差异里能看得更真切:
- 身份与形象:刘海是“生活化财神”,像个手持金蟾、钱串的青年,传说里“步步钓金钱”的趣事,连小孩都能讲两句;赵公明是“正财神”,威严老者模样,骑黑虎、持铁鞭,连传说都带着“代天管财”的庄重。
- 供奉与祈愿:民间的双神祈福顺口溜
公明执鞭立堂前,
金鞭镇宅福满院,
刘海戏蟾笑开颜,
三足金蟾吐宝钱,
双神同佑吉祥伴,
岁岁安康财运添。
- 场景绑定:刘海的传说牢牢绑着玉蟾台的“水”——没了绕庙的泉水、桥边的水潭,“戏金蟾”就少了实景;而赵公明的信仰更依赖“庙宇规制”,去哪拜都是“正财神”的牌面。
刘海庙三清殿面南,刘海神像居殿东;现状正南有主水来,庙南百米处东西向小河与其交汇后东转北流。
风水上,正南来水是“朱雀献财”,东西向河如“玉带拦财”,东向水流正好引财气至东侧神像;虽无昔日“四水绕庙”,但“水引财、神纳财”的聚财内核仍在,贴合刘海“增福聚财”的意象。
庙前的水车
二、自然基底:三股活泉绕出“财神岛”,消失的水潭藏着传说核心
“要讲玉蟾台,先得讲水”,王坤彦蹲在三孔桥边,指着桥下的低洼处比划,“南边来的三股泉,胡公泉、渼泉、白沙泉,绕着庙流,把庙围成了岛”。这处“水环格局”,是两位老人从小看到大的景象,也是此前从未有人完整记录的自然风貌:
三清殿
1. 三泉围庙:旱不枯、涝不溢的“财水”
- 胡公泉:从丈八村石缝里渗出来,水流不急,东北向流到玉蟾台西侧时,会“拐个小弯”,像是怕冲着庙基,“天旱时泉眼也不涸,我小时候跟爹去挑水,泉边的青苔永远是绿的”(张军语)。
- 渼泉:在胡公泉南边,水更清亮,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老娘以前在泉边洗衣,衣服泡在水里不用搓,捞出来就干净”(王坤彦语)。这股泉北流后,会和胡公泉汇合,一支向东绕着曲抱村田埂走,到玉蟾台东侧时“放慢流速”,刚好在庙东形成浅滩。
泉水(情景复原)
- 白沙泉:虽小但关键,从庙南侧漫来,补上了“南侧水缺”,三股泉最终在庙北百米外(属水亭村地界)汇入渼陂湖,“等于给庙围了个圈,水不深,刚好没过脚踝,小孩能在水边摸到水中白色的小鱼,从来没淹过庙门”(张军语)。
民国二十二年《重修鄠县志》只单独记了胡公泉、渼泉,却没提它们与玉蟾台的关联;而两位老人的口述,恰好补上了这处“泉水-庙宇”的独家脉络——“不是先有庙,是先有这水,才选在这建庙”(王坤彦语)。
庙外
2. 消失的三角形水潭:“刘海戏金蟾”的实景地
“桥东南十米处,以前有个三角水潭,一个角对着终南山”,张军的记忆里,这个水潭是“戏金蟾”传说的核心:潭不大,三角边长约五六米,水浅却清,“听老人说刘海就是在这戏金蟾的”。
村民所指即三洞桥,也叫吐丹桥
可惜的是,这个承载传说的水潭,在九十年代消失了,填平后就成了平地”(王坤彦语)。如今站在三孔桥东南,只能从老人的描述里想象:当年金蟾在潭中跳跃,刘海手持钱串逗弄,泉水绕着潭边流,连风里都带着趣味。
3. 八柏一面井与古柏竹林:水养的“庙区景致”
“庙门朝南,门外路两边各有4棵古柏,一搂多粗,路西边的柏树旁有口古井,这就是‘八柏一面井’”,张军说这是庙区的标志性景观:
场景复原图
- 古柏:三清观大殿外还有2棵更粗的,需三四人合抱,树上分别缠绕着小碗粗的马兰,“花开时像挂了紫灯笼,巴掌大的红花瓣好看极了”(王坤彦语)。
- 竹林:庙后院有手腕粗的竹子林,张军小时候在这上学(60年代庙宇改为学校),“竹林里有个马头大的马蜂窝,黑糊糊的挂在竹枝上,我们下课去看,马蜂从不蛰人,大人说‘这是刘海爷护着娃’”。
- 古井:“八柏一面井”的井水甜,以前村民都来挑水,“后来文革后期填井,还捞出过国民党的枪和蒋介石的像章,当时好多人围着看”(王坤彦语)。
三、现存地标:三孔“吐丹桥”的秘密,消失的石板平桥与建筑
如今玉蟾台最显眼的遗存,就是那座三孔石桥——当地人叫它“吐丹桥”,这个名字藏着与刘海传说的独家关联。
实拍吐丹桥
1. 三孔石桥(吐丹桥):传说与岁月的印记
“这桥叫‘吐丹桥’,因为以前老人说,刘海戏金蟾时,金蟾吐的‘钱丹’会顺着泉水漂过这桥”,张军指着桥身解释:石桥以麻石或青石砌成,原桥面铺着厚重大青石板,“我上学时常去那里玩耍,石板接缝不大,下雨天也不滑”;后来石板被生产对挪做他用,如今只剩石拱结构,石缝里长着杂草和小树,“你看这拱券的弧度,以前水流过,能听见‘哗哗’的响,像唱歌”(王坤彦语)。
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渼陂湖周边古桥群的残存部分,“以前这一片有好几座桥,就剩这一座三孔的,能看出当年水利和信仰的关系——桥通庙,水绕桥,财随水来”(张军语)。
夕阳下的刘海庙前稻田
2. 消失的石板平桥:文革里的遗憾
在三孔桥西边,以前还有一座石板平桥,“就用几块六七米长的大石板搭在河上,村民去西边种地都走这”(王坤彦语)。后桥下的河流被填平,石板也被拆走用作“打胡基”的基石(做土坯),“我看着他们把石板撬起来,有的还断了,现在连桥的位置都快忘了”(张军语)。
两座桥的一存一失,像是玉蟾台变迁的缩影——三孔桥因“结构牢”留存,石板桥因“简单易拆”消失,老辈人说:泉水绕过桥,水里有划船,村民牵着牛,孩子追着野鸭子,往庙周边去的场景。
3. 庙宇格局的兴衰:从九间两层到只剩遗迹
“以前的庙可比现在看着有气势”,张军闭上眼睛能想起全貌:
- 布局:地势从低到高,山门是九间两层楼,中间开门,室内雕龙画栋;进门后两侧各有十多间廊坊,中间是圆形大花坛,围着石雕栏,花坛里种的是日本红牡丹,“花开时比碗大,老远能看见,闻着香很”;花坛北边是三清观大殿,地势高,殿后是玉皇殿,更高,“站在玉皇殿能看见绕庙的泉水”。
- 变迁:60年代庙改学校,大殿当办公室,廊坊当教室,能容200多学生;70年代中后期,一棵古柏主干被风刮断,财政局来人出面将两颗古树卖给了本村韩姓人家,其用做棺材的木料;1980年代前后,山门南边的廊坊、花园、九间楼全被拆;规划现了庙前的东西路,南边总共约八十米就做他用。1996年前后,才在原殿北边批12亩地,建了现在的玉皇殿。
“拆楼时我去看了,木雕被扔在地上,红牡丹也挖了,心疼得很”(王坤彦语)。如今再看庙区,只剩三孔桥、几棵零星的树,和老人记忆里的“水环仙岛”。
四、独家悬念: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未解之谜”
跟着两位老人的讲述,我们已窥见玉蟾台的泉水、石桥与传说;而更多“没人说过”的独家细节,同样值得深入探寻,它们藏在每一处遗迹的肌理中,是属于玉蟾台的“活历史”:
1. 神像东置的风水逻辑
刘海庙三清殿面南,刘海神像安坐殿内东侧。庙前水流呈“南北主水+东西横河”之势:主水自南而来,于庙南百米处与东西向小河交汇后东折北流。从风水逻辑看,东方为震卦“生气方”,东向水流形成“青龙缠水”的聚财格局——水流缠绕锁住财气,东侧的刘海神像则成为“财气之纳”,将民间“水主财、神主聚”的信仰与风水“藏风聚气”原理融为一体,达成“水东奔、财随神驻”的聚财意象。
2. “吐丹桥”的建筑密码
三孔桥的拱券弧度、青石材质,与当地其他古桥相比独具特色,是否暗合“金蟾吐丹”的传说意象?多位老人回忆中藏着古代造桥工艺的巧思——在没有现代设备和工具的年代,工匠如何让厚重石板拼接得住,看似粗糙却让石桥历经岁月仍稳固矗立?这些工艺细节,是古人留给玉蟾台的“时光礼物”。
3. 六七十年代遗迹的更多内幕
当年填井时捞出的枪和蒋介石像,后续有怎样的处置?拆碑时意外出现的多条白蛇,为何会藏在碑下?还有竹林里那窝不蛰人的马蜂,看庙人究竟用了什么方式“护蛇护花”,让这些生灵与村民、孩童和平共处?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片段,拼凑出玉蟾台更鲜活的过往。
4. 庙校时光的鲜活记忆
60年代庙宇改造成学校后,张军、王坤彦的校园生活与泉水、古柏相伴——课间时,学生们会不会跑到水边摸鱼、追着野鸭子跑?老师在大殿改成的办公室里备课,会不会趁着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讲刘海戏金蟾的传说?那些藏在课本之外的欢乐与温暖,是属于玉蟾台独有的“校园记忆”。
这些细节,是两位老人独家口述的珍贵内容,也是实地考察时才能捕捉到的“独家信息”——没有文献记载,没有他人传播,却完整勾勒出小财神刘海与“水环仙岛”的深度绑定,让玉蟾台的石桥、古柏、泉水共同构成关中独有的“财神信仰景观”。在这里,能触摸到泉水的清甜,感受到传说的趣味,体会到岁月的遗憾,更能读懂属于关中乡村的独家信仰密码。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实地考察所得信息,结合多人记忆叙述,经笔者整理与润色而成,确保核心事实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文中部分观点采用艺术化手法呈现,仅为笔者的创作表达,不代表原始叙述者的真实表述,配图为实拍与情景复原图相结合的展现方式。特此说明。
来源:公社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