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家电与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 数字时代老年群体遇“按键困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9:41 1

摘要:在智能手机与智能家电全面普及的数字化时代,年轻群体能轻松玩转各类电子设备,家中的传统电视甚至沦为摆设。然而,对于不熟悉智能操作的老年群体而言,电器面板上“花花绿绿一大片” 的按键、繁杂的操作界面,正成为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最大阻碍。尽管部分产品已推出适老模式,但

在智能手机与智能家电全面普及的数字化时代,年轻群体能轻松玩转各类电子设备,家中的传统电视甚至沦为摆设。然而,对于不熟悉智能操作的老年群体而言,电器面板上“花花绿绿一大片” 的按键、繁杂的操作界面,正成为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最大阻碍。尽管部分产品已推出适老模式,但实际使用效果参差不齐;不少老人试图自主摸索,却屡屡陷入操作误区,被迫与便捷的数字服务隔离开来。

冗余功能与复杂步骤下的“简单诉求”

“先用黑色遥控器开机,等广告结束,按一次上、四次左、一次下、一次右、一次下,按确定,再换白色遥控器……”这串如同“密码”的操作流程,兰州城关区九州片区年近80岁的张大妈已重复了数年。只要其中一步按错或按偏,就无法调至想看的直播频道,只能关机重启,从头再来。

张大妈视力不佳,家人曾教她通过主页选择“信号源”,再点击“HDMI2”看电视,但智能电视的系统主页图标密集、信息繁杂,她根本看不清选中的选项,只能靠死记硬背按键顺序操作。后来15岁的孙子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这才为她省去了一桩麻烦事。

如今的智能电视搭载了各类影音软件,节目资源丰富,但张大妈若想观看特定节目,需在搜索框中输入节目名称——这种“高端操作”连小孙子都难以掌握,更别提她自己。“打开电视就能看直播”,是张大妈最朴素的诉求。事实上,通过电视设置即可实现这一功能:在系统主页找到“设置”图标,进入“开机设定”,将默认的“主页”切换为“信号源”,下次开机就能直接进入直播频道。可这一藏在角落的设置,张大妈和小孙子从未发现,直到儿子演示后,她才惊讶于困扰多年的问题竟有如此简单的解决办法。

2021年发布的行业标准《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明确提出,智能电视应设置“简捷模式”,并在开机时提供选择。记者在张大妈家的电视上找到了该功能,但它与“设置”选项一样,以图标形式藏在界面角落,并非开机直接弹出。对于不熟悉智能设备逻辑的老人来说,想要找到这些功能如同“大海捞针”。

不仅是电视,70岁的李大爷对家中的微波炉也满是无奈。这台微波炉是孩子几年前更换的,号称“功能齐全”,可李大爷从未用过除加热外的任何功能。“以前的微波炉拧一下旋钮就能加热,多方便。现在全是触屏,稍不注意就按错。”他怀念的“旋钮式”微波炉,如今已逐渐退出主流市场。记者在城关区兰新电器市场一家商场看到,某品牌专柜的九款微波炉中,八款为触屏式,唯一一款旋钮式被摆放在最下方的角落,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

智能手机

从“不敢用”到“用不好”的探索困境

连家电操作都倍感吃力的李大爷,对智能手机更是“敬而远之”。如今,他的生活几乎与网络绝缘:买菜去菜市场,看病到医院现场挂号,水电气费要么让孩子代缴,要么亲自跑线下网点。在他看来,那些需要“点来点去”的智能设备,远不如传统方式“踏实”。

并非所有老人都甘于与智能时代脱节。76岁的沈阿姨就主动尝试使用智能手机,在家人的指导下,她已能熟练收发微信、刷短视频,但在摸索新功能时,却闹出不少“乌龙”。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长按扫码”功能——她曾在一篇老年手机使用教程中看到,长按主页微信图标可快速调出扫码选项,在家试了一次后觉得十分方便。

可一次外出买菜时,沈阿姨想用这个功能扫码支付,长按微信图标后却没出现扫码选项,手指稍微抖动了一下,微信图标竟“消失”了。她急得满头大汗,最终在商贩的帮助下才恢复图标。后来询问他人得知,长按功能对操作稳定性要求很高:手指需按准图标、保持稳定且时长足够,才能触发扫码选项;若过程中手指抖动,就可能误触“移动”或“删除”功能。“本以为是简易操作,结果更麻烦了。产品是智能了,可我们老人跟不上啊。”沈阿姨无奈地说。

65岁的张阿姨则因“查天气”陷入困扰。为了方便查看天气预报,她从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天气预报App,却没想到被广告“淹没”。无论是App加载时,还是使用过程中,广告弹窗不断弹出,她不知道如何关闭,稍不注意点偏,就会跳转到其他App的下载页面。

记者根据张阿姨的指引找到这款App,打开后发现其广告推送频率极高。首次进入时,App弹出通知称“1元开通VIP可去除广告”,且默认勾选“连续包月”。张阿姨当时选择了“不开通并保留广告”,这才导致广告铺天盖地。对于不熟悉App设置逻辑的她而言,想要关闭广告,需要在多级菜单中寻找“隐私设置”“广告管理”等选项,操作步骤繁琐,远超她的理解能力。

适老改造

为何“看起来有用”却“用起来难”?

从智能电视的“简捷模式”到手机的“老年模式”,近年来,适老改造已成为智能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从张大妈、沈阿姨等人的经历来看,许多适老功能仍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真正解决老年群体的使用痛点。功能入口隐蔽是首要问题。无论是张大妈家电视的“简捷模式”,还是可直接切换直播频道的“开机设定”,都以图标形式藏在界面角落,未设置明显标识或引导。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操作逻辑不熟悉,习惯通过“直观提示”寻找功能,这种“隐蔽式设计”无疑增加了使用门槛。

操作逻辑与老人习惯脱节也较为突出。沈阿姨遇到的“长按扫码”功能,看似简化了操作步骤,却忽略了老年人手指灵活性下降、操作稳定性不足的特点;张阿姨使用的天气预报App,将“关闭广告”功能藏在多级菜单中,未考虑到老年人对复杂设置的接受度较低。这些设计以“年轻人的使用习惯”为核心,未真正站在老年群体的角度优化体验。

此外,适老模式功能单一,也难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目前多数智能电视的“简捷模式”仅简化了界面图标,未针对老人常用的“直播频道”“音量调节”等功能设置快捷方式;手机“老年模式”多以“放大字体”“提高音量”为主,对“防诈骗提醒”“一键求助”“简易支付”等老人急需的功能覆盖不足。

跨越数字鸿沟

需要“看得见”的适老关怀

在兰州从事了20多年电器行业的冯建荣说,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困境”,本质上是技术发展与群体需求之间的适配问题。想要让老年人真正融入数字时代,不仅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上注入更多“适老思维”,也需要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对企业而言,适老改造应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设计”。一方面,可在设备出厂时默认提供“适老模式”选项,将老人常用功能(如电视直播、手机扫码、音量调节等)设置为“一键触发”,减少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优化界面设计,采用高对比度色彩、清晰的文字标识,避免使用抽象图标,让老人“看得懂、找得到”。以微波炉为例,可在保留触屏功能的同时,为老年用户增设物理旋钮,兼顾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

家庭作为老人接触智能设备的“第一课堂”,应给予更多耐心指导。子女可根据老人的需求,帮其简化设备功能:比如为智能电视设置“开机直达直播”,为手机卸载冗余App、关闭广告推送,将常用功能(如扫码支付、视频通话)放在主页。指导时,可将操作步骤写成“图文说明”或录制短视频,方便老人随时查看,避免因“记不住”而放弃使用。

社会层面也需完善适老服务体系。社区可定期开展“老年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或志愿者现场教学,针对老人常遇到的问题(如扫码支付、App广告关闭、手机图标恢复等)进行实操演示;商场、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可保留现金支付、人工窗口等传统服务方式,为不使用智能设备的老人提供便利,避免 “数字歧视”。

数字时代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老年群体的便利为代价。只有当智能设备真正贴合老人的使用习惯,当家庭与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才能让老年群体跨越“按键困境”,真正享受数字生活的便捷与温暖。

记者 孙建荣

来源:每日甘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