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古妆造秀、港风音乐会、时光放映室、怀旧集市……近来,杭州建德更楼街道“更上青年”更化创意社区凭借“时光回溯80年代”的多元玩法,变身“网红”打卡地。这里的前身,是更楼化工厂。
复古妆造秀、港风音乐会、时光放映室、怀旧集市……近来,杭州建德更楼街道“更上青年”更化创意社区凭借“时光回溯80年代”的多元玩法,变身“网红”打卡地。这里的前身,是更楼化工厂。
近年来,化工厂生产园区陆续拆除,但生活区内依旧保留了福利楼、老仓库等空间资源。对此,当地政府对其中5栋建筑进行了盘活,以“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打造“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并推出房租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青年人才在此集聚。自2023年5月启用至今,这座青创综合体已入驻培育超过70家企业和150余名青年创客,全年税收突破2000万元。
新安江畔浙西小县城的工业遗存,何以吸引青年人才入乡“洄游”?
老工厂变身青年创业理想地
走进园区,红砖墙、福利楼、老仓库等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集体宿舍楼变成了“更上青年·轻创空间”,老仓库变成了“共富学堂”,职工福利楼变成了“文创空间”和“直播电商中心”,集体浴室变身为“青创街区”和“青年公寓”……如今,经历有机更新后的老厂区,不仅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更成了影视、文创、非遗青年人才和潮流商家的理想场所。
在青创街区,一家商铺正在装修。00后青年创客陈佳雯正和自己的丈夫小毛一起移货架、搬选品,为新店“谜语森林茶会”做开业前的最后准备。这对小夫妻在新安江经营着一家面包工厂,为了进一步开拓本地市场,选择在这里迈出线下门店的第一步。
陈佳雯说,选择更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里年轻、新潮的创业环境。“这里的环境很符合门店的定位。我们做过一项后台数据统计,50%-60%的消费群体是白领、宝妈、大学生等年轻人。为增强与他们的黏性,我们这家门店除了产品展示销售外,还将推出DIY研学、下午茶等面包的周边延伸产品。”
不止于当下,在更楼化工厂鼎盛时期,这里本就是青年集聚的热土。“我们将闲置空间进行创意化的设计改造,打情感牌,目标就是让对这片土地有情怀的本土年轻人先行返乡创业。”更楼街道党工委书记游佩芝介绍说。
如她所言,不久后,随着周边的建德南站、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建德校区也将建成投用,更楼还将迎来大批年轻人。“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为青年人才提供创业空间和陪跑政策,为年轻人提供服务。”游佩芝说。
创业陪跑不止于空间盘活
老厂区更新为创业新空间,靠的不仅仅是存量空间的有机盘活,更要围绕核心业态配套创业服务。而优渥的政策和创业路上的成长陪伴,恰是“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吸引青年人才集聚的软性支撑。
正在青创街上经营“南宋御菓”宋韵糕点店的90后主理人汪芷伊对此感受颇深。从几乎要放弃经营老字号,到成功转型成符合年轻消费市场的宋韵茶点,青创综合体的政策和陪伴起到了关键作用。她说自己的店铺选在更化,起初是因为有租金优惠,但让这间小铺子真正成长起来的,是过去两年的创业陪伴。
例如,在持续宣传改良后的新式茶点打响知名度后,汪芷伊依托“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的平台资源参加“文博会”“旅交会”“农博会”等各类大型展会。“有一年杭州文博会上,我们3天就能卖4万元订单,销量冠军是‘黑珍糕’,‘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止于展会期间,据统计,2年时间,汪芷伊在当地创业扶持下,将传统的烧饼工坊盘活,实现2024年创收破百万元。
在更化,青创综合体不仅是创业空间,更是创客社区。为了丰富青年创客的业余生活,园区内还定期开展“更上青年·开放麦”“更上青年·合作局”“更上青年·才艺秀”“更上青年·有好市”等系列活动,组织园区内青年创客“下班唱一首”“上台说两句”,构建邻里间的人文情感,提供创业路上的情绪价值。
“人才链”串起“产业链”
随着青年创客不断入驻更化,上下楼的“邻居”逐渐成为了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
在福利楼二楼改造的直播电商中心,选品货架被地瓜干、藕粉、日晒面等农副产品堆得琳琅满目。一个个直播间里,宝妈主播们正卖力推销应季产品线上订单不断涌现。在这里一部手机、一根网线、一位宝妈,实现了社会零售从“赶集卖货”到“云端热销”的裂变。
本地MCN机构“拾柒传媒”的负责人周密说:“起初我做的只是广告设计,但实践站在招引我们入驻时,就考虑到‘农创+文创’、电商直播、影视等产业上下游集聚在一幢楼里,也指导我们要尝试实现资源互通。”于是,周密搭建起了一个公用电商平台。
通过本地MCN打造电商平台,“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内产的文创、农创产品成了直播中要卖的货,本地居民、村民成了卖货的主播。于是乎,“不出街”就实现了人、物、流量资源的盘活。
在“更上青年”青创综合体,不仅要把“上下楼”串成“上下游”,更可以把“人才链”串成“产业链”。而这样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00后艺术生包千翼与自己的师兄师姐入驻更化策划“栖乡”影像资料展,作品连续两年入围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自媒体创客“城南大小姐”黄晓琴开展“田园青啤yeah”“时光回溯局”等主题策划吸引游客市民前来打卡,“五一”“十一”小长假园区人潮如织,带动消费100余万元;农村储备干部叶柳呈利用空余时间,在创业空间内做潮玩摆件,一天能接上近百单……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织处,正生长出最具生命力的年轻角质层。
“青年人才的‘洄游’不是偶然,而是一座城市用心培育创新生态的必然。”建德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李佳表示,接下来,建德将继续坚持“系统性布局、场景化引才、创业型实习、数智化赋能、创生态服务”五大路径,重点推进青年入乡“关键事”改革,进一步打响建德“青城纪”人才品牌,记录青年与建德共成长的生动实践。
来源:田加加说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