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屈枉了少数民族干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00 1

摘要:道光十年,新疆喀什发生叛乱。维族叛军围攻喀什城,情况危急。道光皇帝派出军队平叛。平叛本身并没费多大劲。大军主力未到,前锋部队几千人到了喀什。叛军就望风而逃、作鸟兽散了。

维族干部伊萨克,幸亏遇到了道光皇帝,才避免了被屈枉的命运。

道光十年,新疆喀什发生叛乱。维族叛军围攻喀什城,情况危急。道光皇帝派出军队平叛。平叛本身并没费多大劲。大军主力未到,前锋部队几千人到了喀什。叛军就望风而逃、作鸟兽散了。

虽然平叛很顺利,但叛乱对喀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在围城中,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屠杀事件,影响非常恶劣,酿成了一个道光亲自处理的钦案。

叛乱之前,喀什的情况是这样的:有老城,由维族干部伊萨克驻扎并管理。另有满城,由满族干部扎隆阿任参赞大臣。满族人扎隆阿是一把手,维族干部伊萨克听他的领导。

伊萨克作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对敌情民情的了解,比扎隆阿全面准确得多。叛乱发生之前,伊萨克就察知情况不妙,多次提醒扎隆阿提高警惕,谨慎行动。但扎隆阿没当回事。叛乱发生,他轻率派出军队,结果派出的军队全军覆没,喀什也因此被包围了三个月。

好在扎隆阿在围城期间表现英勇,顽强抵抗,确保喀什没丢,熬到了中央大军来到,平息了叛乱。

可是,在围城期间,发生了屠杀事件。

02

叛军打到喀什以后,先攻击老城。老城情况严重,敌我混杂。叛军未到,城中即有人杀人放火趁机作乱。伊萨克一看,这老城守不住啊,就带着手下的官兵转移到满城——他在满城也有办公衙署。

不仅伊萨克,附近地区的基层干部(伯克)及其家属,也纷纷逃进满城,躲进伊萨克的办公衙署避乱。

伊萨克是维族干部,叛军就是维族人。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叛军格外憎恨伊萨克这些人。于是,混进满城内的奸细大肆造谣,说伊萨克其实是叛军的内应。他们进入满城,就是打算里应外合,响应叛军的。

谣言越传越邪乎。这时,叛军已经把满城包围了。听到谣言,城内民众很恐慌也很愤怒。很多人带着兵器来到伊萨克的衙署,往里冲。伊萨克不得不紧闭大门,但他命令手下不要抵抗——他想要努力自证清白。

有人把情况报告了扎隆阿。扎隆阿正在城墙上指挥守城作战,焦急万分,无从分辨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下令,把伊萨克夫妇带来审问,至于其他那些躲进伊萨克衙署的基层干部,他命令,暂时先关起来。

这道命令,如果是在平时,很正常。可是在那紧张的战时,却酿成大祸。官兵拿着扎隆阿的令箭,去提伊萨克夫妇,大门一开,外边围着的人一拥而入,大开杀戒。伊萨克夫妇虽然被保住了没死,但住进衙署的维族基层干部及其家属几百人,被屠戮殆尽。这些人都是忠于清朝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没有死于叛军之手,却被自己人稀里糊涂给杀了。

03

平叛以后,作为最高长官的扎隆阿心里很慌张。战前,他不听劝告忽视敌情,导致叛乱发生。不过,这事和他坚守喀什三个月可以功过相抵了。难办的是满城大屠杀这事,死了好几百个自己人。这没法交代啊。

扎隆阿手下有人就给他出坏主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说伊萨克确实是内奸,他带着维族基层干部进入满城,就是想要和叛军里应外合。扎隆阿明察秋毫,一眼看穿内奸,把为首的伊萨克关押,其余人等,一律正法了。

扎隆阿虽然明知不是这么回事,但为了自保,也只好昧着良心死咬伊萨克。于是,扎隆阿及其手下精心安排,把证人证言等等都组织好,把各种文件都写好,做成铁案。待到中央平叛大军主力到达喀什,就把这案子报告给大军主帅。

大军主帅是个老谋深算的将军,接到案子后,把证人都提来仔细审问。由于扎隆阿准备得十分充分,主帅没看出破绽,深信不疑,并立刻把相关文件六百里加急上奏给道光。

道光接到文件一看,完整可靠,证据确凿。可是,道光并没轻信。伊萨克这人,道光是了解的。伊萨克的高祖当年就归顺乾隆,伊萨克一家世代在新疆当官,多次参加平叛,一直忠心耿耿。道光曾经亲自表彰奖励伊萨克。道光想:这样的忠臣,怎么会当内奸呢。这事,还得调查。

道光先是下令,把伊萨克严密保护起来,不得伤害。同时命令大臣长龄抓紧赶赴新疆,把这案子彻底查清楚。

长龄赶往新疆的途中,扎隆阿继续向道光上奏,提供新证据。扎隆阿知道此事干系重大,所以这段时间没闲着,到处罗织证据,甚至把伊萨克的贴身卫士都收买了,让其作伪证,证明伊萨克是内奸。这些证据,一件件六百里加急,送到紫禁城道光书案之上。

04

虽然很信任伊萨克,但面对这些证据,道光帝也有些拿不准。这边,被派往新疆的长龄,一路调查打探,了解到不少此次喀什被围的情况。长龄向道光汇报,说叛军使用反间计,污蔑维族干部,这是常有的事。不可轻率下结论,不可屈枉了伊萨克这样忠心耿耿的少数民族干部。

道光重新坚定起来,嘱咐长龄到了新疆以后,务必把案情查清。

到了新疆以后,长龄开始彻查此案。与此同时,扎隆阿还在不断向道光上报新证据。没想到,因为上报得太勤,新证据一个接一个,反倒弄巧成拙引起道光怀疑了。道光逐渐认定,这帮人就是在诬陷伊萨克。于是,干脆下令免了扎隆阿的职,把他交给长龄,一并审问。

长龄曾经平息过新疆的叛乱,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老成谋国,能力很强。在他的严格审讯之下,很多证人顶不住,纷纷交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案子查清了。不但洗清了伊萨克的罪名,还把制造假案、诬陷伊萨克的一帮人都揪出来了。

案子上报道光。道光下旨,把扎隆阿痛骂一顿。念其守城有功,没有斩立决,而是判了个斩监候,先戴上大枷示众。扎隆阿戴了一个月枷,连气带羞,死了。

其他参与官员,各有惩罚。大屠杀中被枉杀的那些维族基层干部,国家给予抚恤,给了一笔银子。

饱受折腾的伊萨克,一直精神紧张,又急又怕,担心随时会掉脑袋,夫妇二人经常半夜痛哭。案子查清以后,道光下令,让伊萨克远离新疆,到北京来当官。也算是保护起来了。

案子如此处理,对安抚经历叛乱的当地民众情绪,对稳定当地局势,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个案子,道光办得很好。

05

这个案子,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应该怎样对待少数民族干部。

在新疆这样的民族区域,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往往有双重难度。除了工作本身的困难以外,还会因为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蒙受不白之冤。

少数民族中的叛乱分子,深恨这些民族干部,往往借刀杀人,用各种办法污蔑、构陷他们。如果上面的领导不仔细分析验察,轻信传言,贸然动手,就很可能屈枉了这些少数民族干部。

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压力之下,少数民族干部会弄假成真,被推到叛乱分子那一边。当地局势因此更加复杂危险。

伊萨克之所以逃脱了被屈枉的命运,重要原因是,道光对他和他家族的忠心史很了解,所以对他很信任,没有被扎隆阿的伪证所骗。

可见,对少数民族干部,上面的领导应多沟通、多了解,要比一般汉族干部更熟悉更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有自己的判断,才能避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发生。

第二,我对道光皇帝仅仅通过文书就能判断复杂案件的能力,非常佩服。

新疆距离北京几千公里。当时信息沟通,就靠来往的书面文件。就算六百里加急,整个审案过程中,文件也只有寥寥几件,而且是纯文字的。

道光坐在紫禁城中,翻看这些纯文字的文件,就能对复杂案件有准确的判断。这种能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在清朝皇帝里,道光皇帝算是比较弱的。但就算是弱的,其实能力也超强,远非常人可比。

我们今天处于信息时代,要传递个消息,可用的手段丰富多了,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声音、视频,或者干脆来个现场直播,可是,很多事还是说不清楚,甚至越说越糊涂。真的很难想象,古人怎么仅凭几件纯文字文件,就能看清复杂的案件。这其中的能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看来,情况是这样的。在信息传递很困难的情况下,有事,必须能简明扼要地用文字说清楚。而且,机会很有限。从新疆往北京发一份文件,可不便宜啊。就算是皇上和大臣,也没机会罗里吧嗦地来回“拉抽屉”。这种条件下,人们锻炼出用纯文字等简单手段准确、全面描述事件的能力。

现在信息手段多了很多,人们的这种能力反而退化了。信息传递中,充斥着废话和无效信息。反正信息传递很廉价,一次说不清,就多说几次,结果,反而是罗里吧嗦,信息沟通效率很低。

或许,我们应该有意思地锻炼自己精确描述和表达的能力,而不是放任自己罗里吧嗦地来回“拉抽屉”。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磨磨唧唧说上很久,也说不明白。长此以往,信息传递太方便、太廉价,反而会成为妨碍我们头脑健全的负面条件。

卜键:《那个时代的贪赃枉法——清中期一批钦办案件的启示》,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年6月。

来源:李子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