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链5大黑马!成长潜力爆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5:36 1

摘要:接下来我按时间线往回说,先讲眼下发生的事,再往前交代来龙去脉和技术背景。先从能撑场面的那家讲起:万向钱潮动作很大。它在行星滚柱丝杠的量产上占据明显位置,也是国内唯一能批量做这种丝杠的上市公司。公司在9月宣布投15亿元建产线,目标是年产10万套,计划在明年第二季

这事的结果很清楚:短短一两年内,人形机器人关键零件的产能就要大规模上线,几家企业已经拿到订单或完成供应链认证,量产路径比想象中快。

接下来我按时间线往回说,先讲眼下发生的事,再往前交代来龙去脉和技术背景。先从能撑场面的那家讲起:万向钱潮动作很大。它在行星滚柱丝杠的量产上占据明显位置,也是国内唯一能批量做这种丝杠的上市公司。公司在9月宣布投15亿元建产线,目标是年产10万套,计划在明年第二季度达到满产。按他们自己的口径,这条线满负荷运转能带来大概30亿元的年收入,毛利率有望接近45%。更关键的一点是,它已经通过了特斯拉Optimus的二级供应商认证。拿到这种认证,意味着供应链门槛被跨过去了一道门,理论上更容易进入全球整机厂体系,放量的通道也更宽了。过去几年,万向钱潮在机械加工和精密装配上积累了工艺和供应链能力,这次扩产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把已有能力放到更大规模去跑。

再往回看另一家主攻减速器的老牌企业双环传动。他们在RV减速器这块是常年在市场上占位的,算是行业里的“老字号”。最近半年的财报里,人形机器人相关的行星滚柱丝杠业务收入同比暴增了320%,毛利率高到48%,明显比传统齿轮业务好看。公司给出的计划是到2026年前,把人形机器人用的关节模组产线扩到年产50万套,这个规模对应的产值估算在60亿元左右。通俗点说,他们想把人形机器人做成公司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能做到这一步,靠的是在传动件制造上的长期积累,加上自动化装配线投入,单位成本和良率才有办法往下走。

整机端也不是闲着,埃斯顿的切入值得注意。这个厂子原本是工业机器人老牌玩家,最近推出了一款协作型人形机器人,型号叫ER15-Humanoid,载荷15公斤,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2毫米,基本是瞄准高规格机型。产品推出后,已经拿到国内两家汽车厂合计200台的意向订单。产能上,埃斯顿通过定向增发筹了20亿元来扩建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产线,目标年产3万台,达产后预计可以新增大约45亿元产值。简单说,他们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和供应链经验往人形机上搬,落地速度和量产能力都会比新创公司稳一些。

把镜头拉到电机环节,江苏雷利是个典型的“隐形冠军”。它擅长空心杯电机和无框力矩电机,已经开始小批量供货给宇树、智元这些整机厂。市场上单颗电机成交价大概在1200到1800元之间;一台人形机器人通常要用到20到30颗这样的微型电机,算下来电机部分的账面价值在3万到5万元,净利润率能维持在25%左右。公司二期厂区在10月投产,新产能估算能配套5万台人形机器人。电机这环节能不能跟上,直接影响整机的出货节奏——电机是用量大、装配复杂、可靠性要求高的部件,量产节奏一旦稳住,整条链条的节拍也好对得上。

传感器端本土化做得较好的有华依科技。它在六维力矩传感器上比较早布局,产品已被优必选、智元等厂商采用并实现批量供货。传感器单价普遍在6000到8000元,一台机器一般用一到两颗,贡献价值约一万元左右。华依今年定增了7亿元用于扩产,目标是达产后年产20万套,产值约18亿元,净利率预计超过30%。力矩传感器是整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件,技术门槛高、客户验证周期长,能在这块拿到稳定订单,说明他们在标定、信号处理和封装上过了验收。

把这些零碎放在一起看,有几个共同点比较明显。第一,关键零部件的量产计划已经明确写到公开的时间表里:丝杠、电机、关节模组、传感器都有厂商在按节点扩产。第二,某些环节的毛利率比传统工业品好看,特别是针对人形机的高精度部件。第三,部分厂商已经拿到整机厂的认证或意向订单,供应链的可信度在上升。基于这几点,短期内整机出货量的上限被技术改进和产能释放共同抬高了。

每家公司背后的来龙去脉也有迹可循。万向钱潮原先做汽车零部件起家,把丝杠的工艺做深之后,看到国外高端客户的需求,选择上更大的产线并去拿外向市场的认证,这是走国际市场的常规动作。双环传动是把传统传动件的技术优势往机器人高精度方向迁移,产品定位一变,毛利就上来了。埃斯顿把工业机器人平台和既有供应链直接复用到整机上,做得是“把能量用在量产上”。雷利和华依则更像是在零部件端深耕,用技术和质量稳住话语权、用规模换利润。

过程里的细节别小看了。行星滚柱丝杠这类件,关键不只在加工精度,还要看装配稳定性、热处理的一致性和批次间互换性。万向钱潮、双环在这方面投入了自动化装配线和在线检测体系,目的就是把每一批次的质量拉平。电机量产的痛点集中在散热和振动控制,雷利通过优化模具和绕线工艺来提升良率。传感器的难点在于标定一致性和抗干扰能力,华依在信号处理算法、封装工艺上花了不少功夫,才能一步步拿到信任。

这些投入背后,反映的是对市场节奏的判断:人形机器人要从实验机走向商用,整机厂和零部件厂必须同步把产线推上去。光靠整机样机做漂亮没有用,没法大批量交付;反过来,零部件先放量,整机厂才有可能按计划下大单。目前的状态更像是零部件端已经开始把产能计划硬性写进季度路线图,整机端的订单也开始变得可兑现。

不同位置的企业,成长路径不太一样。做整机的要面对供应整合、系统集成、市场推广几方面压力;做零部件的更多靠技术稳定性和规模换议价权。有时候,零部件厂的弹性更大一些。这几家公司放在一起看,观察重点可以放在几方面:产能兑现率、客户集中度、毛利的抗风险能力,以及能不能通过认证进入更大的国际供应链。

说句实话,表面上的数据都挺漂亮,但把产线真正稳住、把良率和供应链拉通的,没那么多。市场热度高是一回事,真实交付能力是另外一回事。想投的人可以把这些厂家的产能计划和客户名单作为参考,但别只看概念就冲动。

在这几条关键件里,你觉得哪个会先形成规模效应,真正带动整机出货?欢迎在评论里吹一吹你的看法。

来源:才高八斗饺子LLaX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