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考古,一念盗墓 “家贼”果然难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8:42 1

摘要:2025年10月,江苏徐州公安厅的会议室里,27份起诉书整齐排列。

2025年10月,江苏徐州公安厅的会议室里,27份起诉书整齐排列。

这场持续三年的文物大案,最终以27名犯罪分子悉数落网画上句号。

但当主犯李某的身份被揭开时,所有办案人员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位白天以"非遗传承人"身份参与保护性考古的专家,夜晚竟是持炸药盗掘汉代王陵的团伙头目。

01

白天勘地,夜晚炸墓

"李总,这块地勘探报告显示有汉代墓葬群。"

2022年春,徐州某地产开发项目现场,技术员向李某汇报。

这位挂着"江苏省文物勘探专家"头衔的老板,当天下午便向文旅局提交了《保护性发掘建议书》。

而当夜幕降临,他带领的"考古队"却带着雷管、洛阳铲和金属探测仪,在同一片土地上炸开了盗洞。

据查,该团伙三年间盗掘古墓12处,从北辛文化遗址到民国家族墓葬无一幸免。

最触目惊心的是2023年冬对狮子山楚王陵的破坏。

他们用定向爆破炸开墓道,将价值连城的汉画像石暴力拆解,导致3块刻有"周天星宿图"的国宝级石刻永久损毁。

《汉书·郊祀志》载:"发墓者,罪至死",这群"专业盗墓贼"的行径,让千年文明在炸药中灰飞烟灭。

02

从勘探到销赃的"闭环"

"他们比我们更懂文物保护法规。"办案民警展示的证据令人震惊。

团伙账本中详细记录着"避开国家重点文保单位"、"选择雨季爆破减少声波传播"等"技术要点"。

更荒诞的是,他们竟在郊区设立"文物修复仓库",将盗掘的青铜器清理、修复后,通过合法拍卖渠道洗白。

这种"知识型犯罪"的猖獗,暴露出文物监管的致命漏洞。

据统计,2020-2025年间全国破获的盗墓案中,32%的主犯具有考古、地质相关专业背景。

网友痛斥:"当专业知识变成作案工具,比文盲盗墓更可怕百倍!"

03

4000件文物背后的监管警钟

追缴的4000余件文物中,200余块汉画像石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这些刻有"泗水取鼎"、"荆轲刺秦"等历史场景的石刻,本应在博物馆中讲述华夏文明,却因监管失守沦为黑市商品。

考古学家许宏痛心疾首:"每块画像石都是历史的DNA,破坏一块就等于抹去一段文明记忆。"

案件暴露的监管漏洞触目惊心。

文物勘探资质审批存在"重资质轻品德"倾向,部分非遗传承人评选流于形式,文物交易市场存在"合法外衣下的灰色地带"。

《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案代表曾说:"不能让保护文物的人变成最危险的文物破坏者。"

04

技术防线与制度铁笼

这起案件为文物保护敲响警钟。

徐州警方推出的"文物安全大脑"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构建起"天-空-地"立体防控网。

2025年试点以来,已成功预警17起盗墓活动。

但技术防线终究需要制度铁笼加固。

国家文物局正在推行的"考古人员信用档案",将把违法记录与从业资格永久挂钩;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拟增设"文物犯罪终身追责制",让盗墓者"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05

每个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

站在徐州博物馆的汉画像石长廊前,那些历经两千年风雨依然鲜活的画面,无声诉说着文明的重量。

这起案件警示我们,文物保护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制度约束、技术支撑和全民参与的交响乐。

冯骥才先生说:"文物不会说话,但我们必须替它们发声。"

当考古铲变成盗墓工具,当专业知识沦为犯罪利器,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文明的守夜人。

因为守护历史,就是守护我们的来处与归途。

后记

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被公诉,这起震惊考古界的案件暂告段落。

但那些被炸药震碎的汉画像石,那些流失在黑市的青铜器,永远在提醒我们:文明的保护,永远在路上!

来源:百家泉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