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洛克·外滩源有一个小动作——将原先位于项目博物院广场上的“城市考古图书馆”打造为了“HOUSE OF ROCKBUND”,一个兼具客户服务和社群活动的复合空间。
近日,洛克·外滩源有一个小动作——将原先位于项目博物院广场上的“城市考古图书馆”打造为了“HOUSE OF ROCKBUND”,一个兼具客户服务和社群活动的复合空间。
其实在“城市考古图书馆”时期,该空间就附带有问询、物品租借等多个客服功能。只不过空间如其名——“图书馆”占据了更高权重,会让人们先入为主觉得这应该仅仅是一个文化空间,而服务功能更像是彩蛋。
此次经过调整后,项目没有匆忙引入品牌进行商业转化,而是索性进一步强化这个置身于厚重建筑体之间的独立小空间的服务职能,并且以HOUSE OF ROCKBUND进行品牌化打造,突显标签。
改造后的1层三面以玻璃幕墙呈现、两侧均设出入口,以通透、开放的形象和姿态示人,也便于客人快速认识到这是一个服务空间,而非私密性的店铺。
内部区域靠墙位置设有服务台,墙面大部分留白仅以logo进行展示,极简但显质感,有种独立咖啡店的既视感。
空间两侧则配以相同规格的展台,陈列有项目的各种周边、书籍以及IP合作衍生产品。部分可售卖同时也起到项目的品牌、文化展示作用,这可能是独属于洛克·外滩源建筑群的历史底蕴。
HOUSE OF ROCKBUND 2层保留了此前“图书馆”的书籍,留存文化氛围,中部公共区域则配以桌椅,既可进行精细化客户服务,同时也可作为社群活动空间之用,双层空间的多元化职能得以实现。不过为了维持空间的有序运营,2层日常并不对公众开放。
以上,是HOUSE OF ROCKBUND的全貌以及图文介绍,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空间,之所以写个单篇分享,一方面因为这是洛克·外滩源独特质感的延续,是有击到我个人审美的,另一方面倒也有几个小话题想借此一聊。
1、开放式商业/园区类项目,应该如何做好客户服务?
当然,我并没有标准答案,如果站在消费者视角而言,好的客户服务,应该是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尽快被服务到,本质上,这与购物中心好的运营理念无异。
我曾写过:
往往最顶级的商业项目,会在手扶梯、动线岔路口等重要点位安排工作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店铺指引等服务。我的观点是,即使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早已能够实现室内导航甚至AR实景导航等基于手机端的功能,但对于很多客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最为直观的查询方式,还是“问询”。
这点可能对于开放式项目更为重要,由于户外空间受天气影响较大等因素,很少有见到此类项目设有互动显示屏,此前分享过上生·新所的《上生·新所新园区地图详解,直观又细节》,讲的正是项目如何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客人尽快了解方位和路线。
定点和流动的服务人员,也是此类项目的刚需,在洛克·外滩源、上生·新所等项目中,视野范围内基本都能遇见。
为了更好地为客人提供全面的服务,上生·新所甚至在广场区域设立了一个“客服小栈”,放置于多经点位,让更多人能够便于寻找,虽然两者投入成本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本质上与HOUSE OF ROCKBUND的落位是一样的逻辑。
淡化边界感、与城市空间更好地融合,是开放式项目的标签之一,但同时服务内容和责任却有明确的界定,两者有些许的矛盾冲突。从行为习惯来讲,我们在逛商场时遇到问题往往会有去客服台问询的直觉反应,而在开放式项目中则不尽相同,因为你甚至未必知道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具有统筹运营的项目内。这不代表客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定制打造服务点位的项目一般不会差。
2、既是客服点位,也是文化输出要地。
这在上文的介绍中已经有所体现,也是开放式尤其是融合于街区的城市更新项目的特色所在。
除了做好服务外,项目的文化以及历史的展示,往往会成为丰富空间内涵的重要素材。
洛克·外滩源如此,上生·新所亦然,蟠龙新天地甚至将其服务中心称为“游客中心”也绝对是有意之举,这些均是开放式项目基于自身特征的量身定制,也让客人能够体验到各种与众不同,这确实与购物中心有着不同的运营方式,并丰富了服务的多样性。
期望洛克·外滩源们能够持续为我们带来更多此类小惊喜。
来源:资阳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