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抽检:90%日用品藏神经毒素?玩具书包上榜,避坑技巧收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8:06 1

摘要:晨起擦脸的洗脸巾、孩子攥在手里的“捏捏乐”、每天背去学校的书包,这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日用品,最近因央视的一则抽检报道引发关注——多款热销产品中检出神经毒素及有害化学物质,部分品类检出率超90%。但不少人看到“神经毒素”“90%检出”就慌了神,其实关键要分清“检

晨起擦脸的洗脸巾、孩子攥在手里的“捏捏乐”、每天背去学校的书包,这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日用品,最近因央视的一则抽检报道引发关注——多款热销产品中检出神经毒素及有害化学物质,部分品类检出率超90%。但不少人看到“神经毒素”“90%检出”就慌了神,其实关键要分清“检出”和“超标”的区别,更要学会如何精准避开真正的风险。今天就结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等权威机构的检测数据,把专业信息转化成家家能用的避坑指南,让你花最少的时间,选到最安全的日用品。

一、洗脸巾:91.3%检出二硫化碳,但别慌,先看“含量”

央视联合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对23款热销洗脸巾的抽检结果显示,21款检出二硫化碳,检出率高达91.3%。很多人看到“二硫化碳”就紧张——没错,它是明确的高毒神经毒素,长期大量接触会损伤神经系统、皮肤和肝肾功能。但别急着扔家里的洗脸巾,关键要看残留量是否超标。

检测数据显示,这些检出二硫化碳的洗脸巾,残留量最高仅为0.1327mg/100g,远低于我国国标《GB/T 40276-2021 洗脸巾》规定的11.875mg/100g限值,甚至比国际OEKO-TEX标准(0.5mg/kg)还低。这意味着,只要是符合国标的洗脸巾,正常使用时,二硫化碳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那为什么大部分洗脸巾会检出这种物质?答案在“材质”上。检出残留的21款产品,材质都是粘胶纤维(属于化学纤维),其生产过程中的“黄化工艺”必然会产生二硫化碳残留,这是工艺特性,并非商家故意添加;而本次抽检中,3款标注“100%纯棉”的洗脸巾,均未检出二硫化碳。

粘胶纤维洗脸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成本比纯棉低30%左右,韧性好、不易破;但对皮肤敏感人群、宝妈来说,纯棉仍是更优选择——毕竟洗脸巾每天要贴着眼周、嘴角等娇嫩部位,材质安全值得多留意。这里要提醒大家:别被商家的“文字游戏”骗了,“植物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绵柔巾”本质都是粘胶纤维,只有明确标注“100%棉”“全棉水刺无纺布”的,才是真纯棉。

二、儿童用品:玩具、书包藏“双重风险”,超标数据更揪心

比起洗脸巾的“低风险残留”,儿童用品的安全问题更需要重视。央视、光明网等权威媒体的多组检测显示,孩子常接触的玩具、书包中,神经毒素和有害化学物质超标的情况更突出。

1. “捏捏乐”玩具:100%检出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

记者从线上线下随机购买11款“捏捏乐”解压玩具,送专业机构检测后发现:11款全部检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5款含量超10000微克/立方米,最高接近30000微克/立方米。这个浓度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新车内饰未通风时的污染程度,而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TVOC限值仅为600微克/立方米。

这些挥发性有机物里,还包含甲醛、甲苯等有害成分——长期接触会刺激孩子呼吸道,引发咳嗽、过敏,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发育。更严重的是,2款“捏捏乐”检出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含量超过《GB 6675-2014 玩具安全》规定的0.1%限值,最高一款超标26%。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邻苯二甲酸酯列为2B类致癌物,儿童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性早熟,还会影响神经发育。此外,90%的“捏捏乐”存在小部件易脱落问题,3岁以下孩子误食可能引发窒息。

2. 儿童书包:19款邻苯二甲酸酯超标,最高超300倍

2024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50个品牌小学生书包的抽检结果更触目惊心:19款书包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标,平均超标133倍,最高超标306倍,其中一款超标77倍的书包,线上销量竟达101.4万件。

邻苯二甲酸酯会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进入孩子体内,而书包是孩子每天要背8小时以上的用品,长期累积的风险不容忽视。更让人担心的是,超标书包多是亮面、软质的PU材质,商家常宣传“防水耐磨”,却隐瞒了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部分低价书包(50元以下)甚至没有成分标签、安全标准号,属于“三无产品”。

三、避坑实操:4个在家就能用的鉴别方法,准确率超90%

不管是选自己用的洗脸巾,还是给孩子买的玩具、书包,不用依赖专业仪器,掌握这4个方法,就能避开90%的风险——这些技巧都是基于权威检测总结的,简单好操作。

1. 看标签:3个信息缺一不可

标签是产品的“安全身份证”,缺信息或模糊的直接pass:

• 成分表:洗脸巾必须看是否标注“100%棉”“全棉水刺无纺布”;儿童玩具、书包要避开“环保材质”“植物提取”等模糊表述,无成分标注的坚决不买。

• 执行标准:洗脸巾需符合GB/T 40276-2021,儿童玩具需符合GB 6675(国家强制标准),书包需符合GB/T 38880-2020(儿童书包安全标准);没有明确标准号的,再便宜也别入手。

• 认证标志:优先选有OEKO-TEX(纺织品安全认证)、SGS(全球权威检测认证)、广检(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等标志的产品,这些认证意味着经过更严格的安全检测。

2. 感官鉴别:闻、摸、烧三步搞定

这是最直观的方法,尤其适合在超市现场选购:

• 闻气味:洗脸巾、玩具、书包只要有刺鼻异味、酸味、塑料味,直接放下——异味是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的明显信号。

• 摸质感:纯棉洗脸巾柔软细腻,拉扯后不易变形;粘胶纤维洗脸巾手感粗糙、偏硬,用力扯容易破。儿童玩具如果摸起来过于柔软、发黏,可能是增塑剂超标;书包选帆布材质比PU材质更安全,帆布手感厚实,无明显塑料感。

• 烧一烧(仅适用于洗脸巾、布料类):剪一小块点燃,纯棉烧起来像烧纸,冒白烟,灰烬是灰白色粉末,一捻就碎;粘胶纤维、化纤烧时冒黑烟,有塑料味,烧后结成黑色硬块,掰不开——这个方法鉴别纯棉的准确率几乎100%。

3. 选渠道:避开“低价陷阱”

“便宜没好货”在日用品领域基本成立,尤其是儿童用品:

• 洗脸巾:每包80抽以上的产品,低于5元/包的大概率是粘胶纤维,且可能存在工艺不达标问题;但也不是越贵越好,有些高价产品只是包装精致,成分和普通纯棉产品没区别。

• 儿童玩具:10元以内的“捏捏乐”、30元以下的塑料玩具,几乎不可能符合安全标准;优先在正规商超、品牌旗舰店购买,保留购物凭证,方便后续维权。

• 儿童书包:50元以下的书包,材质和工艺很难达标,建议选择100-300元区间、有明确品牌和检测报告的产品。

4. 特殊人群:敏感肌、儿童要更“挑剔”

• 皮肤敏感者/宝妈:洗脸巾必须选100%棉,使用前可先用清水浸湿再擦脸,减少残留接触;给宝宝用的洗脸巾,建议选“婴幼儿专用”款,这类产品通常经过更严格的安全检测。

• 家长选购玩具:3岁以下孩子避免买有小部件、可拆卸零件的玩具;给孩子选毛绒玩具时,要检查缝线是否牢固,避免掉毛(误食风险);所有玩具买回家后,先通风2-3天再给孩子玩,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残留。

四、理性看待:“检出”≠“有害”,别被焦虑带偏

看到“90%检出率”“神经毒素”,很多人会陷入焦虑:“是不是所有日用品都不安全?”其实大可不必。正如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的专家所说:化学物质的毒性,核心看“剂量”——只要在安全限值内,正常使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以洗脸巾中的二硫化碳为例,国标设定的11.875mg/100g限值,已经考虑了成年人每天使用、长期接触的安全性,即使每天用2张,一年接触的量也远低于“有害剂量”。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只要选符合国标的产品,完全不用过度担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平”。有些商家会故意模糊“检出”和“超标”的区别,用“天然”“无添加”等话术掩盖材质缺陷;部分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甚至生产超标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会鉴别方法:不是要否定所有产品,而是要把“安全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五、延伸提醒:这些日用品也可能藏风险,别忽视

除了洗脸巾、儿童玩具和书包,生活中还有两类日用品容易被忽视,其实也可能存在有害残留:

• 塑料餐具:廉价的密胺餐具、彩色塑料碗,可能含有三聚氰胺、邻苯二甲酸酯,遇到高温(如装热汤、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会加速释放。建议优先用陶瓷、玻璃餐具;若用塑料餐具,必须选标注“食品接触用”“PP5”的材质(PP5材质耐高温,可微波)。

• 厨房清洁剂:部分“强力去污”的厨房清洁剂,含有机磷成分(如敌敌畏类似物),长期接触可能损伤神经系统。使用时要戴手套,开窗通风,清洁后用清水多冲几遍,避免残留。

现在不妨起身去看看家里的日用品:洗脸巾标签上写的是“100%棉”吗?孩子的“捏捏乐”有没有异味?书包上有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号?其实日用品的安全,往往就藏在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里。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90%检出神经毒素”这样的新闻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反应?是盲目恐慌地扔掉所有东西,还是先查权威数据、学鉴别方法?真正的健康防护,从来不是靠“焦虑”驱动,而是靠“科学认知”和“实用技巧”。毕竟,能保护我们和家人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环境”,而是“清醒的判断”。

你家有没有遇到过日用品“踩坑”的情况?哪些鉴别技巧对你最有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更多人学会科学避坑。

来源:沐晨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