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这东西看着高级,其实跟人一样,得靠“吃饭”才能长本事,它吃的就是数据,你想啊,人读10本书和读1万本书,见识肯定不一样,AI学的数据多了、质量高了,才会越来越聪明。
“十五五”规划里新出了一个叫“人工智能+”的行动,这事儿跟咱们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有关系,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个十年一遇的赚钱机会,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得说个最实在的,这波AI浪潮里,普通人最容易上手的就是数据治理,简直是低门槛的“入场券”。
AI这东西看着高级,其实跟人一样,得靠“吃饭”才能长本事,它吃的就是数据,你想啊,人读10本书和读1万本书,见识肯定不一样,AI学的数据多了、质量高了,才会越来越聪明。
但现在的问题是,市面上的数据又散又乱,质量参差不齐,就像你读了1万本全是垃圾小说的书,不仅没用还容易被带偏。
所以现在用AI查东西,经常能得到些离谱答案,这就是数据质量没跟上,而数据采集、标记、清洗这些活儿,就是给AI“挑好饭”,让它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活儿真没那么高深,不用你懂复杂技术,花点时间学学就能上手。
数据治理这赛道,特别适合想试水AI行业又没技术背景的普通人,它是AI发展的刚需,只要AI还在进步,这活儿就不会消失,而且能快速变现,先赚第一桶金再说。
搞定了短期能赚钱的路子,再说说值得长期布局的机会,也就是算力基建和智能原生企业,这俩是未来的“财富蓄水池”。
国务院明确说了要强化智能算力统筹,简单说就是要建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跟国家电网似的,让AI能用得更便宜、更方便。
算力这东西,就是AI的“发动机”,没有它,再厉害的AI也转不起来,未来几年,建算力中心、铺光缆、造AI芯片这些基建工程肯定会越来越多。
咱们普通人不用去搞研发,围绕这些工程找机会就行,比如承接点算力中心的配套小工程,或者代理AI芯片相关的产品,甚至投资做这些业务的公司,都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个重点,就是要培育智能原生企业,说白了就是要搞出AI时代的腾讯、抖音,当年微信颠覆了短信,网购改变了逛街,AI时代肯定也会有这种能改变生活的新应用、新公司。
2004年腾讯刚上市的时候,股价才3块多,要是那会儿买入一直拿着,现在股价翻了200倍,光分红都能赚翻。
这种机会不是天天有,而且其实就在咱们身边,等哪天冒出个AI应用,大家都在⽤,觉得离不开它了,那这公司大概率就是潜力股,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出它的价值,敢不敢下手。
对普通人来说,要么在这些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就加入,跟着公司一起成长;要么拿出点闲钱投资,赌一把未来,当然得是你能承受的风险范围。
其实不管是数据治理,还是算力、智能原生企业,核心逻辑都没变,跟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都是技术改变生活,然后催生新机会。
当年那些做电商、当程序员的人,为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跟着趋势走了,现在“AI+”来了,国务院都定了目标:2027年智能应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这不是说说而已,是要拆分成KPI落实的,可见这趋势有多稳。
很多人总担心AI会替代自己,其实完全没必要,技术革命从来都是淘汰落后的工作方式,不是淘汰人。
就像当年互联网没淘汰实体店,反而催生了直播带货这种新玩法,AI时代也是如此,它会让很多工作更轻松,还会创造出很多以前没有的岗位。
普通人抓机会,不用追着热点跑,也不用逼自己学所有东西,你擅长沟通,就去做AI相关的销售;你会管理,就去对接AI企业的服务;你没啥特长,就从数据治理这种简单的活儿开始。关键是别犹豫,先行动起来。
这波AI浪潮持续十年,现在才刚刚开始,与其站在边上观望,不如赶紧找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等再过几年,别人都赚得盆满钵满了,你再想加入,机会就少多了,记住,时代给的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敢闯、敢试、敢坚持的人,咱们普通人,跟着趋势走,大概率都能赚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红利。
来源:珠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