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都拼命向前赶,挤地铁要抢第一个冲进去,上班要争最先完成项目,连孩子上学都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学微积分。
咱们都拼命向前赶,挤地铁要抢第一个冲进去,上班要争最先完成项目,连孩子上学都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学微积分。
人人都怕落后,怕退步,怕被这滚滚向前的时代给甩下。
可一千多年前,有个胖和尚,笑眯眯地站在水田边,看着农人插秧,却吟出这样四句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位契此和尚,就是后世咱们熟悉的布袋和尚,那个笑口常开、背着个布袋行游四方的形象。
他这首《插秧诗》,初读像一幅田园画,再读,却是一部人生哲学。
诗的前两句,画面极美:农人手里拿着翠绿的秧苗,正弯腰低头,一株一株地插满水田。
就在他低头的刹那,在那一片浑浊的田水里,看见了倒映的、完整而清澈的天空。
我们总以为,见天地要昂首挺胸,要目视远方。
殊不知,真正的天道,往往藏在你低头俯就的刹那。
想想汉初的韩信。
市井无赖让他受胯下之辱,这是何等的低头?
头低到了尘埃里。
若按当时世俗的“刚强”观念,他该拔剑相向,宁死不屈。
但他选择了低头,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一低头,不是懦弱,而是因为他看见了比一时意气更广阔的天空——他的抱负与未来。
后来他辅佐刘邦,登台拜将,成就一代兵仙。
若无当年的“低头”,何来日后的“见天”?
我们如今多少人,困于所谓的“面子”,一点亏吃不得,一口气咽不下,头昂得高高的,结果呢?
撞得头破血流,反而错过了水田中那片无垠的天空。
诗最精妙的就是这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
你看那插秧的农人,他是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后退?他每退一步,身前就多出一片插好秧苗的、充满生机的绿色。
他退一步,绿意就进一步。
他退得越快,这片田满栽希望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在哲学上,叫“反者道之动”;
在历史上,叫“以退为进”。
楚汉相争,刘邦几乎是一直在“退步”。
鸿门宴上,他低头谢罪,退让隐忍;
彭城大败后,他退守荥阳,积蓄力量。
他每一次退步,都不是溃败,而是像插秧一样,是为了更扎实地“播种”,更有效地“布局”。
而项羽呢,一路高歌猛进,看似永远在“向前”,却刚愎自用,终至十面埋伏,垓下悲歌。
他进了一步,却输掉了全局;
刘邦退了一步,却赢得了天下。
这不正是“退步原来是向前”最波澜壮阔的注脚吗?
因为我们被“线性思维”给困住了。
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勇往直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认为人生就是一条独木桥,只能向前冲,停下来或者往后退,就会掉下万丈深渊。
但布袋和尚用插秧告诉我们,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广阔的水田。
在这片水田里,直着身子硬闯,只会踩倒秧苗,践踏泥泞,一事无成。
唯有懂得适时“退步”,才能井然有序地布下生命的秧苗,最终收获整片田野。
工作上,放下无谓的争执,看似退了一步,却赢得了和谐的环境与内心的宁静。
学问上,承认自己的无知,退回到基础重新学起,看似慢了,根基却因此无比扎实。
处世中,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这退让之间,展现的是胸怀与格局。
这哪里是退步?这分明是最智慧的前行。
“六根清净方为道。”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总在追逐外界的声色货利,让你心浮气躁,只敢进,不敢退。
因为你怕失去,怕别人看不起,怕被评价为“失败者”。
唯有当你能收拾心神,让“六根”暂时清净下来,不被外界喧嚣所绑架,你才能有足够的定力与智慧去看清:什么时候该前进,什么时候该退步。
这份“退步”,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的、战略性的转移。
如同射箭,必须把弓向后拉,箭才能射得更远;
如同跳远,必须屈膝后退,才能跳得更长;
也如这首插秧诗,农人一步步后退,换来的,是整个春天的向前。
所以,朋友,当你觉得人生路越走越窄,被逼到墙角时,不妨想想布袋和尚这二十四字真言。
试着低一低头,或许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星辰。
勇敢地退一步,或许脚下就是一片为你让出的海阔天空。
这世间,从来不是勇猛直前者的天下,而是属于那些懂得何时低头、何时退步的智者。
因为他们深谙此理:
来源:朱雀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