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中国台湾籍歌手郑智化在个人微博发文,控诉深圳机场的残障人士服务存在疏漏,称其搭乘航班时,升降车与机舱地板存在25厘米高度差,轮椅无法推进且自身无法跨越,更指责操作人员态度冷漠,让他“连滚带爬进飞机”。
10月25日,中国台湾籍歌手郑智化在个人微博发文,控诉深圳机场的残障人士服务存在疏漏,称其搭乘航班时,升降车与机舱地板存在25厘米高度差,轮椅无法推进且自身无法跨越,更指责操作人员态度冷漠,让他“连滚带爬进飞机”。
该言论迅速引发热议,深圳机场当日傍晚便在评论区致歉并启动核查,深夜进一步宣布优化保障流程的具体措施。26日,郑智化回应已接受道歉,希望事件推动服务改进,但现场监控视频的曝光则让舆论走向出现转折。27日,郑智化就“连滚带爬”措辞不当进行澄清致歉。
从郑智化的博文、深圳机场的公告以及随后在网络上传播的登机口监控视频来看,郑智化遭遇的出行不便客观存在。虽然根据机场解释,升降车与机舱地板间存在高度差,是为了避免飞机装载货物时上下移动导致刮碰的安全规范要求,但符合安全规范之余,是否可以通过搭建坡道等方式进一步减少不便?工作人员的搀扶协助在常人眼中或许是“热心服务”,但对当事人而言,这种被动的、缺乏专业辅助设施的协助,却极有可能触及他们内心的敏感与尊严。须知对服务细节进行优化的要求,并非对安全规范的否定。如何让无障碍服务真正“无感”,从而进一步保护当事人的心理感受,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然而,对事件的讨论很快就偏离了细化残障服务的初衷。在登机口视频曝光后,不少网友认为视频中“工作人员搀扶登机”的画面并非如郑智化本人描述的那样“连滚带爬”,随即便对其本人进行攻击:有人质疑郑智化“夸大其词”,认为其“居心不良”,甚至对其进行“身残志也残”“活该残废”的恶意评价。一场对服务质量的讨论,迅速被扭曲为对当事人动机的质疑乃至人身攻击。
这种讨论跑偏本质上是典型的“立场优先于事实”的认知偏差。对事件的讨论需要“一码归一码”:一方面,郑智化的表述虽有情绪性夸张的成分,但无障碍服务需要改进的事实并非虚构;这场讨论让残障旅客权益保障的议题进入公众视野,有助于推动行业对特殊服务的细化。从这个角度看,事件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更值得肯定的是深圳机场的应对态度,没有纠结于表述争议,而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姿态迅速致歉、核查并推出整改措施,展现了服务性机构的责任担当。
但另一方面,公众人物的言论边界也值得探讨。郑智化的诉求本具合理性,但其最初“没人性”“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等情绪化表述,容易引发对工作人员的恶意揣测。事实上,监控显示现场人员履行了基本协助义务,安全规范的限制也并非操作人员个人能突破。公众人物借助自身影响力发声时,若能在陈述困境的同时兼顾事实准确性,理解行业操作规范的特殊性,避免情绪化指责,既能更好传递诉求,也能减少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不必要伤害,避免“有理变无理”的舆论反噬。相互理解与尊重,本就是公共沟通的基本准则。
这场事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残障人群出行保障的“隐性短板”浮出水面。特殊人群的服务优化,从来不是“额外福利”,而是文明社会的必答题。唯有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多一份换位思考,将细节关怀融入每一个服务环节,让设施更适配、服务更贴心、理解更充分,才能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出行的尊严,让文明的温度真正浸润到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22级)
手绘|陈敏
编辑|童婷婷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来源:豪主编